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_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1)

人文_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1)

第30卷 第3期2011年3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30,N o 3M ar ,2011收稿日期:2011 02 10;修订日期:2011 02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维目标空间中的区域发展 (40871071)作者简介:陆大道(1940 ),男,安徽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

E mail:ludd@igsn rr ac cn人文 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 。

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的形成。

针对少数学者的偏见,强调并分析了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科学性。

关键词:人文 经济地理学;人 地系统;方法论;不确定性文章编号:1000 0585(2011)03 0387 10近代地理学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内涵和研究方法不断发展,今天已成为地学庞大的学科体系中一门特殊交叉学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领域的最为重要的应用基础科学之一[1]。

大千世界,纷纭繁杂。

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每一个活动主体的空间位移可能是无序的,可是在总体上却有明显的空间规律。

如何寻找影响各国各地区发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作用及其形成的空间格局?这里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具有 不确定性 ,也就是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简称 人-地系统 )发展变化的 或然性 。

这种 或然性 正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之所在,也是人文-经济地理学不同于其他地学学科的特点之所在。

但长期以来这种不确定性使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难以被充分认识。

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的形成。

1 地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与方法论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一定区域范畴组成的地域系统的科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愈来愈强大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各种范畴地域系统的性质和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使地理学及其研究的交叉性质愈来愈明显,表现在整个地理学及人文-经济地理领域都很突出。

这种变化使关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认识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即人们在认识、解释、预测社会经济客体的地域组合、空388地 理 研 究30卷间结构时,由因果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因素之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分析及模拟。

这种转变,导致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和系统方法的运用。

地理学发展与许多学科一样,其方法论经历了因果关系阶段。

最早的如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 洪堡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认为地表的各种现象具有有机联系。

他提出和论证了植物垂直分带规律,为地球表面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开辟了先河[2]。

1 1 由因果关系论到相互作用论因果关系论 支配了18世纪至19世纪一系列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

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发现了植物垂直和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也是经历了先观察现象,然后探求现象形成原因的过程。

当时支配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包括我们在中学里学的一些物理学化学的公式、实验过程都是这样。

先观察现象(包括实验现象和实际事物的现象),然后研究现象形成的原因,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发现。

这是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的基础。

18至19世纪因果关系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明显的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形成[3]。

马尔萨斯不是主张用战争和瘟疫来解决人口问题。

他是用统计的方法总结了过去历史上欧洲人口增长、土地(耕地)、战争、瘟疫等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出规律,指出战争或瘟疫使人口减少,使土地(耕地)松快了一点,然后生产力发展。

但生产力发展以后人口又大量增加。

人口大量增加导致耕地不足,导致争夺土地,形成战争或出现瘟疫,又导致人口减少。

然后整个人和地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这是建立在当时的粮食生产及其相关理念基础上的。

当然现在人类和自然的调适过程已经有很大的发展。

今天仅仅以因果关系变化论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已经大大地不够了。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过程和规律,那就是从早期的因果关系到近代特别到现代广泛流行的相互作用关系论的转变和发展。

我们今天在阐述一些重要的地理学问题和机制时,当然需要经过观察而后探求其中(现象、态势形成)的原因到复杂的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这种方法论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在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观念的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的区域分异及其动力过程、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的形成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凝炼和发挥。

支配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强调要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解释相互作用需要有系统的方法,但是系统的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地理学和人文-经济地理学当然是如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的角度也是如此,考察更是如此,要以相互作用论作为指导。

1 2 地理学如何观察 大千世界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地域系统和 人 地地域系统 。

这两种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果用数量化来表达的话,也与一些纯自然科学不同。

而这两种系统的特征也是不同的, 人 地关系地域系统 (简称 人-地系统 )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者们如何阐述地理学家对于 大千世界 的认识?如何揭示 地理学思想改变了世界 ?即 地理学家如何观察和理解世界的 和 地理学的思维如何为世界做出了贡献的 。

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的方法论。

地理学家具备特殊的视角,这就是地域性、等级概念、空间中要素的相互依赖性及其3期陆大道:人文 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389空间结构等。

这是地理学思想,但主要是方法论。

从这些方法论方面去理解地理学思想,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理学是如何(能够) 改变世界 的。

地理学家使人们考察世界的方式及传达信息的方式变了,当然就 改变 了世界。

在这样的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里,如何寻找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空间规律?地理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要从区域分异考察相互联系中的 大千世界 ,要以特殊的眼光和思维揭示现象的区域差异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要从等级、空间结构看待这个世界[4]。

相邻区域之间,河流的上下游之间,海陆之间,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各部分之间等,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相互关联性。

区位论创立者之一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构思中心地理论时曾经思考: 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分布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 他认为: 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 , 物质向一核心集聚是事物的基本现象 ,即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发源,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也就是区域的核心,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统帅,这就是城镇[5]。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由各种规模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网所覆盖。

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那么各种等级都会有。

经验规律表明,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

等级愈高,数量愈少。

从 六边形 的中心地理论出发,从等级、空间结构看待世界,是极为重要的地理学思维[6]。

美国 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 作者针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提出对等级、距离的科学认识,认为关键的是 联系的紧密度而不是地理的邻近性和相似性 。

距离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相对于克服距离的容易程度。

[4]这里面反映了功能区的地理学观念。

我们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各种不同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它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什么如此千差万别。

同样是在一个国家中,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或者是,在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的两个区域,发展水平差不多。

但是经历了一个或若干个发展阶段后,其发展水平拉大了。

我们要探求这里面的原因,揭示其中的因素和因素作用。

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对各种类型区域的发展过程实施控制。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决定论性质的。

一系列有关因素共同决定区域的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特征。

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了变化,其所引起区域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的变化,并不能在量的方面进行精确的测量,即可以得出一个或一组确切的数据(参数)。

为什么呢?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如布朗运动、微小颗粒运动是没有规律的,但是却有统计规律。

也就是说,统计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仍然是那些科学对象运动和变化以及科学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领域的重要方法。

地球表层在过去100多年,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地球表层出现了严重的态势。

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以及强大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了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资源被加速消耗,许多地区的环境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转变为由人类因素发展的环境变化,即转移到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过去可以单纯地去研究一些纯自然要素项目之间的关系,现在从事这样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却已经失去了科学价值。

前任IGU的主席Messerli B在2000年汉城发表的论文中,讲到人类社会早期是自然因素引发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局部性的变化,不是全球性的。

而20世纪以来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程度变得剧烈多了,即影响的规模和390地 理 研 究30卷强度大大增加了。

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在空间尺度上是全球性的[7]。

今天,为了考察和分析我国的地球表层一系列重要的变化,需要深刻了解我国长期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大规模城镇化如何使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以及这种剧烈变化又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

在这些分析过程中,关键的是地球表层系统中 人 和 地 两方面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研究。

在这里, 人 这一组,包括人口、人口迁徙及人口集聚、城乡居民点、城镇化、资源开发、生产力及其空间组织及其空间联系等; 地 这一组,包括水、土、光、热、矿产、(自然地理)区位等自然要素。

这两大组要素共同组成各种特点各种地域范畴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简称为 人-地系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