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 具备全天候转运STEMI患者的救护车,包括车载设 备和人员能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
• 建立了确保本院首诊的STEMI患者能在首次医疗接 触后30分钟内转出医院的机制。
溶栓治疗
常备溶栓药物:最好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落实先救 治后收费的原则,确保FMC2N<30分钟
溶栓后实施转运PCI:若溶栓后实施转运PCI,则必须依据就 近原则与至少一家以上具备心血管救治能力(优先选择通过 认证的胸痛中心)的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合作。
•持续改进
保持持续改进的机制,改进效果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医院对胸痛中心的支持与承诺
医院在成立胸痛中心时应发布正式文件做出全力支持胸痛 中心建设的承诺,该文件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全力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认证,承诺分配相应人力、设备 和财政资源,并做好监察、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 •院内外标识与指引、急诊及抢救区域的布局等进行改造。 •对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 胸痛中心流程优化需求。 •承诺在分诊、就诊、检验、收费、发药等环节实行急性胸痛 优先原则。
核心科室
针对胸痛中心核心科室专业医师和护士的培训
时间要求:成立之前或成立之后1个月内完成 培训内容:1.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基本概念
2. 胸痛中心时钟统一、时间节点定义及时间节点 3. 各项管理制度 4. 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的诊治指南 5. 本院胸痛中心的救治流程图 6.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7. 心肺复苏技能 8. 数据采集及胸痛中心数据填报数据库 9.溶栓
溶栓后早期(2小时内)转运至上级医院的比例不低于50%和 溶栓后造影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
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 的基本支持条件
1. 建立了包括以远程实时传输心电图、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 等形式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基于此平台的急性胸痛诊疗应急 响应机制,以确保具有确诊能力的上级医师能及时为急诊一线 全天候提供支持;
医院对胸痛中心的支持与承诺
• 在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等辅助检查、 ACS的抗血小板药物、STEMI患者的抗凝、溶栓治疗环节 等实行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
• 承诺与院前急救系统签署联合救治协议,以实现院前救治 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若救护车归属医院管理,承诺对 救护车救治能力进行改造,包括人员培训及设备更新。
2. 急性胸痛快速转诊机制及联络方式 3. 高危急性胸痛及ACS早期症状识别 4.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5.初级心肺复苏技能
社区培训
针对社区教育
培训内容: 1. 为社区人群提供ACS症状和体征以及心脏病早期诊断
2. 已经在医院周边地区至少两个以上社区实施了上述培训 计划
3. 至少在两个以上社区开展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义诊和健 康咨询活动
2. 院内紧急呼救电话 3. 心脏按压的基本要领
基层医疗机构
对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
已制定针对其它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计划 已经在至少5家以上的本地区其它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上述培训计 划 时间要求:成立之后2个月内完成 ,以后每年进行一轮 培训内容: 1. 基于区域协调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基本概念
从胸痛呼救到从发病现场将急性胸痛患者转送至胸痛中心
演练方案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
要素四 培训与教育
医院领导和决策层
针对医院领导、医疗管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时间要求:成立之前或成立之后1个月内至少进行一次 培训内容: 1.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基本概念
2. 建设和流程优化过程中需要医院解决主要问题
• 上述功能区应配备急性胸痛诊疗和抢救所需要的 相应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 器、呼吸机等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
核查的重点
胸痛接诊: 1、布局 (标识、轮椅及平车、流程图) 2、诊断与抢救流程 3、急救设备及药品
抢救留观: 1、评估 2、观察
联络系统
配置专线电话及急救相关的联络系统,以便进行院 内、外的沟通协调,其中应包括与120救护车、向本 院转诊的基层医院以及接受本院转诊的PCI医院的联 络机制;
胸痛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 问题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五大要素
五大要素
•基本条件与资质
•接诊量、基本急救及心血管条件、转运条件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
•30min:转出或溶栓,与PCI医院的联络机制
•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传输ECG、现场分诊、直达PCI医院或溶栓场所
•培训与教育
医院全员、社区医院、社区大众教育与培训
1、远程急救系统
2、微信传输
3、联络机制:热线电话
本单位STEMI再灌注策略
• 转运急诊PCI治疗 • 溶栓治疗
• 溶栓场所(设定在急诊室,CCU或转运120救护车) • 溶栓方案及急救预案 • 溶栓决策及监护团队
转运PCI治疗
• 与至少1家以上具有急诊PCI能力且导管室全天候开 放的医院建立了常规转诊机制,包括与PCI医院签 订联合救治协议、共同制订的STEMI再灌注流程图、 一键启动机制、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的机制等, 能确保所有STEMI患者在120分钟内完成转运PCI;
2. 对于以转运PCI为主要再灌注策略的医院,该信息共享平台应 与PPCI医院建立响应机制,以提高早期决策能力并为转运PCI 患者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提供条件;
3. 具备随时进行超声诊断的能力,包括心脏超声及主动脉超声; 4. 具备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条件,并能开展急诊主动脉、肺动
脉CTA检查,从启动CT室到接受患者进行检查的时间在30分钟 以内; 5. 在对急性胸痛进行鉴别诊断时,能得到其它相关学科的支持, 例如呼吸科、消化科、皮肤科等。
二、胸痛中心的时间管理
时钟的统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相关人员、设备、各种场合时间的标 准化
时间的管理
• 时间管理制度、时间节点定义和组织 管理,数据库管理,救治时间的持续 改进
数据库的填报与管理
1、已开始启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云平台数据库,并至少 提供6个月的数据供认证时评估; 2、制定了数据库的管理规范、使用细则及监督管理制度, 并有数据的审核制度,确保数据库的真实、客观、准确; 3、应有专职或兼职的数据管理员; 4、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数据库使用方法和相关制度的培训; 5、急性胸痛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的人员应及时在数据库 中建档,若不能及时进行在线填报,应有纸质版的时间 记录表格伴随患者诊疗的全过程,进行时间节点的前瞻 性记录,尽可能避免回顾性记录,以提高记录的准确性。
• 承诺支持并协助胸痛中心实施各类培训计划。
醒目的标识与指引
胸痛中心与急诊的指引和标志 • 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急诊的 入口处 • 在门诊大厅、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
急性胸痛优先标识 • 急诊科分诊、挂号、诊室、收费、抽血、检验、 药房等均应有。
胸痛急救的功能分区
• 应建立胸痛诊室(专用或兼用)、急诊抢救室 (或急诊监护室)、胸痛留观室(供暂时诊断不 明确、需要留观的中、低危胸痛患者使用)等功 能区域。
• 转运急性胸痛患者的院前救护车应具备基本的监 护和抢救条件
针对院前急救系统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
1. 急性胸痛的急救常识 2. 高危患者的识别 3. ACS及心肺复苏指南 4. 远程心电图采集与传输
提交内容
培训计划、讲稿、签到表、 培训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
胸痛中心与120联合演练
急救预案、流程图以及联络机制
要素三
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 合
• 120培训
• ⑴培训计划;⑵讲稿;⑶签到表;⑷培训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 (显示时间、地点、授课人、培训主题、培训人员身份等内 容);
• 急救预案、流程图以及联络机制,进行联合演练
• ⑴演练方案;⑵演练现场照片;
• 联合例会和典型病例讨论
• ⑴会议记录; ⑵签到表; ⑶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显示时间、 地点、人员身份等内容);
胸痛中心数据收集范围
• 所有因胸痛就诊的患者
• ACS(STEMI、NSTEMI、UA) • 主动脉夹层(A型、B型) • 肺动脉栓塞 •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痛(非ACS、非心源性)
要素二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
要素二: 指南的流程化及规范化 1、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快速甄别流程 2、对明确诊断为STEMI患者的再灌注流程 3、对初步诊断为NSTEMI/UA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治疗流程 4、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及处理流程 5、院内发生ACS的救治 6、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处理流程
全院医务人员
针对全院医、药、护、技人员培训
时间要求:成立之后1个月内完成 培训内容:1. 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基本概念
2. 胸痛中心的时间节点管理要求 3. 院内发生ACS或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 4. 初级心肺复苏技能
医疗辅助人员
针对全院医疗辅助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
时间要求:成立之后1个月内完成 培训内容: 1. 胸痛中心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