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JOU R NA L OF REN M IN U N IV ER SIT Y O F CH IN A No 3 2011马克思主义史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成功范例庄福龄[摘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奠基、探索和振兴作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各有特点,但社会主义事业却长盛不衰,代有传承,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 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的传统。
这是新中国长期保持稳定的奥秘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战胜一切敌对势力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光辉范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继承;创新;成功范例[作者简介] 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中国共产党以90年的理论和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世所罕见的壮丽画卷。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战胜的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屡创奇迹的政党,也是力求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政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全新事业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的。
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理想。
他们对于仅仅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倍加赞扬,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深湛的理论思维总结了巴黎公社所创造的历史经验,对于其中有关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结合的经验、废除军事官僚机器、消除特权、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和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等等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们为永存的公社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他们也告诫人们不要把公社神秘化,不要认为公社的每一个举措都是正确无误的。
当然,公社的失败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愿望未能在19世纪实现,但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消灭不了的。
在后继者的努力下,社会主义事业终于在20世纪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初,在俄罗斯大地上树起了列宁高举的社会主义红旗,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史上70多年的辉煌业绩;随后,在中国大地上又树起了毛泽东高举的革命红旗,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
新中国所谱写的60年社会主义辉煌史证明:所谓 社会主义大失败的世纪 ,不仅被20世纪的历史车轮所碾碎,而且社会主义中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喜讯谱写了新世纪的开篇,以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中国国力强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的艰1苦探索,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策的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多年来一直存在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问题。
他认为,现在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
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中国革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来夺取胜利。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没有从马列经典著作中寻找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和固定模式,而是强调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也强调,搞改革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科学、先进管理,归根到底,中国的建设方针还是毛泽东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他甚至果断地认定,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有毛泽东等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作准备和铺垫,后有邓小平等在继承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开拓前进,前后相连近百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继往开来既必须坚持和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有所创新和发展,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这是我们在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过程中总结出的最宝贵、最根本的经验。
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有自己的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坚持一脉相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体现自己的特色。
毛泽东在谈到学习苏联经验时说过: 搬,要有分析,不要硬搬,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忘记了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
教训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这个道理没有运用到经济建设上。
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唯物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辩证法。
为什么硬搬,就是不讲辩证法。
苏联有苏联的一套办法。
苏联经验是一个侧面,中国实践又是一个侧面,这是对立的统一。
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
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不看中国实际,就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1](P950)毛泽东在这里反对照抄照搬,提倡独立思考,要求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待苏联经验,看待中国实际。
他在随后的另一次讲话提纲中说: 马、列是指导,不是教条,教条论是最无出息的,最可丑的。
他要求 产生自己的理论 [2](P951)。
他身体力行,为形成自己的理论而呕心沥血。
他在1963年写的 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 的文章中提出: 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
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把苏联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口号就是在延安整风时提出的。
这个口号写进了1957年莫斯科宣言,那里面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要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外国经验,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能供参考。
[3](P952)可以说,上述论述简明扼要地回顾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但认识中国的要求、产生自己理论的要求、同本国特点相结合的要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独立自主的要求等等,都已经跃然纸上。
从毛泽东的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反复强调的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
一句话,邓小平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必然结果。
所以,由党的代表大会把全党的指导思2想冠以领袖的名字绝非偶然。
众所周知,从党的七大开始,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党的十五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三、寻求中国特色需要理论上的成熟寻求中国特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国、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问题。
理论上的成熟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把握和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一要看到肩负任务的艰巨和繁重世所罕见;二要看到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三要看到前进中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世所罕见,意味着历史上无先例可循,只能求助于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世所罕见,意味着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只能求助于自力更生来解决问题;世所罕见,也意味着困难和风险往往突如其来,难以预测,只能调动一切力量在解决困难中求发展,化险为夷,变坏事为好事。
总之,面对复杂的矛盾,面对突然的风险,面对艰巨的任务,只能求助于科学的理论,依靠优良的传统,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来解决。
经验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上述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宝贵经验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4]为此,理论上的成熟需要破除迷信,实现社会主义观的拨乱反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理论上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力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民经济安排上却犯有严重错误。
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使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他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是靠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发展动力前进的;他武断地把某些人民内部矛盾归结为从国外打入的敌我矛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压制社会主义民主等错误。
毛泽东针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斯大林的有关失误,要求人们不要迷信,要从中吸取教训,独立思考,端正认识。
他在1961年明确指出: 苏联的经验是苏联的经验,他们碰了钉子是他们碰了钉子,我们自己还要碰。
好比人害病一样,有些病他害过就有了免疫力,我还没有害过就没有免疫力。
[5](P276)他针对斯大林过分强调重工业、忽视农业的缺点,提出要工农业同时并举,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经济工作。
他针对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都好、否认矛盾的观点,强调十大关系都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矛盾的方法。
他指出: 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
他告诫人们: 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
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6](P64)他认为各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为此,他高度赞赏1848年的 共产党宣言 和1957年的 莫斯科宣言 ,肯定这两个宣言关于 每一个 国家都 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 的观点,肯定它们 讲到了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问题 [7](P116)。
毛泽东的上述言论表明他对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对于各国特点的探索、关于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理论,为邓小平拨乱反正、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