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
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
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
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
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
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
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论在剧目、唱腔、乃至班社体制,都同赣东采茶戏有密切的关系。
赣东采茶戏的剧目,茶灯时期的小戏有《三矮子放牛》、《攀笋》、《秧麦》、《三姐妹看灯》、《磨镜》、《补碗》、《小卖花》、《十月怀胎》等。
三角班时期的小戏有《拣郎》、《大下南京》、《补背褡》、《磨豆腐》、《老裁缝裁衣》、《盘广货》、《打平斗米》、《卖货线》、《卖棉花》以及《瞎子算命》等。
来自黄梅采茶戏的小戏有《过界岭》、《金莲送茶》、《讨学钱》、《才子打赌》、《双劝夫》、《小反情》、《兰桥会》、《采茶》、《三妹思春》等共计五十余个。
“半班”时期的大戏有《李仕休妻》、《桃妹反情》、《乌金记》、《拷打红梅》、《菜刀记》、《白扇记》、《卖花记》、《白宝记》、《金钗记》、《磨难记》、《破镜记》、《鹦哥记》、《山伯会友》、《卖水记》、《赶子图》、《毛洪记》等。
这些小戏多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商贸交易的民间故事。
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创作、整理、移植演出了不少现代戏和古装剧。
现代戏大戏有《花开前夕》(1959年已由上海唱片厂灌制唱片),《山绿人红》(由江西电台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茅家岭的斗争》以及《壮志凌云》、《林状元的婚事》等。
古装大戏有《乌金案》、《拷打红梅》、《卖花记》、《磨难记》、《李仕休妻》、《巧媳妇》等;小戏有《秧麦》、《攀笋》、《补背褡》、《撇芥菜》、《探妹子》等。
移植的现代戏有《志愿军的未婚妻》、《海防线上》、《李双双》、《白求恩》、《焦裕禄》、《江姐》、《李二嫂改嫁》、《八一风暴》、《赤道战鼓》、《报童之歌》和《姑嫂渡》、《信江波》、《三月三》、《小哨兵》、《军民鱼水情》、《革命梆声》等。
古装戏大戏有《刘三姐》、《春草闯堂》、《白蛇传》、《孙安动本》、《宫庭奇冤》、《泪洒相思地》、《三凤求凰》、《梅香》、《啞女告状》、《三女抢板》等。
小戏有《借罗衣》、《刘海砍樵》、《借女冲喜》等。
赣东采茶戏在艺术上,至今仍保留着灯彩时期不少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并积淀了三角班和半班时期的风趣幽默的特点。
小丑的表演较为突出。
老艺人汪木林,就是当时一个“手活、身活、步活、嘴活、神活、一身活”的名丑。
“神活”主要是指情感的运用。
譬如他演《乌金记》中的雷龙时,就运用了敏捷轻快地脚尖步、矮子步和蹦跳步(快速步后突然蹦跳一步而不发出任何响声),然后伸出脖子,前后左右地摆动一下,用“转珠”(眼球灵活向四周转动)探视一番,再运用“双摆子“(两手食指上下不断旋转)的手势向门窗一指,通过手眼的活动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此外小丑表演中参合了民间拳术,夸张逗趣,很有特色,。
小旦在小戏中,穿短袄长裤(裙),没有水袖,出场时常持大手帕,做甩巾、抛巾、飞巾、转巾、顶巾、摇巾等舞姿,灵活优美。
还有不少日常生活动作组合成套,表演细致朴素,生活气息浓厚。
专演旦角的名艺人有童年水和殷碧玉等。
小生的表演比较文雅,出场时,手中常持一把折扇。
名小生彭拔林在表演时既见风度又有感情。
他在表演《李仕休妻》中的秀才李仕时,右手执扇在抬起的右手指上不断地轻敲几下以示喜;转身重敲一下以示怒;坐下将扇静止地放在手心上以示哀;片刻站起身来快踱几步并将扇子夹在两手间不断地轮转以示乐。
扇子功中还有“抛扇”、“翻扇”、“摆扇”、“顶扇”等变化。
赣东采茶戏的唱腔,分为三角调和湖广调两大类:三角调,来自当地茶歌、灯歌和民间小曲,也吸收了不少外地的民歌和戏曲音乐。
它是一种曲牌体,五声音阶。
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短小明快,旋律流畅,感情朴实。
大部分曲调中都加有风趣别致的衬词,这些衬词有时由乐队帮唱并加以打击乐,不但加强了曲调的色彩性,活跃性,而且给表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增强了舞台气氛和感情的渲染。
另一个特点是简单易学。
演唱时,依字行腔,每一个曲调只作细微调整润色,便变得优美动听。
湖广调,即演出整本大戏时常用的主要腔调,属板腔体,系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的七板、火攻等不断发展而成。
它有下列各种板式:(1)本调:多用于叙事。
由六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附有衬腔帮唱,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可将衬腔省略。
三、四乐句是全曲的主要部分,可多次反复。
第五乐句起转的作用,如将速度放慢,可让另一个演员接唱,或接唱其他曲调。
第六乐句是全曲的结束句。
(2)平板:由本调的三四句发展形成,可单独使用,亦用于叙事部分。
(3)搜介:是一种急板,伴有锣鼓,多用于情绪激昂和急切不安的情景。
(4)叠板:是一种速度较慢、近乎清唱和数板之唱腔,适合大短段叙事场合,演唱时只少量弦乐伴奏或不用伴奏。
(5)散板:节拍自由,运用广泛,多置在平板前后,但也经常单独使用。
(6)哭板:是穿插在其他曲调中使用的唱腔,在表现十分悲痛时往往加用打击乐。
此外,还有一种凡字调,速度慢,拖腔多,常用在悲苦抒情之处。
早期的赣东采茶戏没有丝弦伴奏,只有打击乐。
乐器有板、梆、鼓、大锣、小锣、云锣等。
建国前后才加入唢呐、竹笛和弦乐伴奏。
弦乐器有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低胡(或大提琴)、琵琶、扬琴、三弦等。
间奏音乐方面:唢呐曲牌多从民间串堂汲取,丝弦部分则根据原有曲调加以发展与改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赣东采茶戏所属剧团全部解体。
九江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形式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
流行于瑞昌、九江、湖口、德安、都昌、彭泽等县。
在武宁县下河一带以及湖北的阳新、广济、黄梅、圻州等地农村也有演出。
早在明代,赣北瑞昌、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上元佳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采。
贺采时唱茶歌小调,热闹非凡。
明隆庆《瑞昌县志》载其盛况:“时南源放灯,尤为极盛、延绵数里,照灯火如昼,终夜吭歌,行极乐至宵”。
九江、瑞昌、湖口均位于长江南岸,上抵三楚,下至吴越,素有“江西门户”之称。
明代赣北吴城镇,扼鄱阳湖水路之要冲,商贾云集,是当时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经济的繁荣,通商的交往,明末赣东铅山县的茶灯戏随之传来九江、瑞昌、湖口等县。
赣北盛行的灯彩亦很快与之相结合。
清初陈奉兹《浔阳乐》有诗说:“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港,一路采茶歌”。
采茶歌指的正是赣北茶灯戏。
清代李天英的《龙城竹枝词》也描绘了九江府的茶灯戏:“锣鼓喧阗鹤焰腾,凤凰山上月初升,采茶歌罢东风起,吹出鳌山太子灯”。
其表演形式前面二小旦(男扮)手提茶灯为引导;中间场面衣箱,后面小丑压阵。
每到一处,先在祠堂喊佛贺采,将茶灯安好,再演出采茶小戏。
瑞昌、九江、湖口一带农村业余剧团至今保留着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这种表演形式。
赣北早期茶灯戏的剧目有《攀笋》、《瞧相》、《货郎卖花》、《补背褡》、《秧麦》、《磨豆腐》等。
其演出角色均有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
与赣北一水之隔的湖北黄梅县经常洪水泛滥。
乾隆三十年(1765),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见(《黄梅县志》)。
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俗名七子班,即四个演员:二旦、一生、一丑和三个场面),便在赣北演唱开来。
他们不仅带来《姑嫂望郎》、《逃水荒》、《才子打赌》、《讨学钱》、《山伯访友》、《鹦哥记》、《红梅装疯》、《三宝记》、《菜刀记》以及喻老四的老八折(即《私情记》)等一批剧目,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正板唱腔,如平板(老七板)、数板、还魂腔、火攻等。
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黄梅县流入的剧目和曲调相结合,形成三角班。
清道光年间,因黄梅采茶戏的兴盛,创建了采茶戏的半班,后增加了正生、青衣、花脸行当,由七子班变为十子班。
九江采茶戏也迅速发展成为半班。
最早的班社为瑞昌县的瓜山班。
从清道光十年(1830)至1980年已有六代师承:周圣亿—周英荣—徐庭仔—冯道先—杨开仟—杨能美。
随后瑞昌洪源班、九江新棠班也相续建立。
此时,九江采茶戏已趋于定性。
在历史上,九江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关系十分密切。
清代瑞昌瓜山班的名艺人周英荣,经常来往于赣北及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演出。
由于周英荣表演艺术较好,比当时黄梅采茶戏有名的班社新桃班艺高一筹,所以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瑞昌名艺人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
清光绪年间,赣北艺人还不断从汉剧、花鼓戏中吸收唱腔、剧目、表演艺术来丰富自己。
如九江采茶戏的主要唱腔汉腔和常用的正板唱腔花鼓腔(简称花腔),就是从湖北传来的一些剧目,如《葛麻冩退》、《铁板桥》、《湘子化斋》、《丝带记等。
》九江采茶戏因盛行于瑞昌,故又称为瑞昌采茶戏。
1956年,成立了九江采茶戏第一个专业剧团——瑞昌县采茶剧团。
长期来演出于九江地区各县市,并远抵湖北的黄石、蕲春、阳新、浠水和福建的福清、浙江的温州等地。
偶尔也去上海作短暂演出。
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