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诞生,主要流派与标志性人物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与研究程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脑与心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活动类型与人的气质脑潜能开发的途径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的定义、特征、分类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动机冲突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认知过程注意的概念、基本特征注意品质的培养感觉定义、感觉剥夺实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基本规律与应用知觉定义、特征、类型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与增增进记忆的方法思维的概念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五章情绪情绪概念、情商概念情绪与认知以及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健康情绪的主要条件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智力定义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智力测验的科学运用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创造力定义、特征创造力的培养第七章人格人格定义三种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的影响因素强化与惩罚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的人格测验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定义、主要特点关键期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毕生发展观埃里克森发展8阶段理论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依恋影响任务那个我成长的主要因素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章学习心理学习的含义特点分类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奥苏伯尔认知接受学习观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迁移的含义、种类、主要理论促进迁移的教学学习策略的含义、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学习风格的定义、分类五种主要的认知风格。
《心理学基础》考试试题(1)一、名词解释(9 分)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或(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三、单项选择题(16 分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悉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C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2、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易激动,上述表现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3、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D ) A、气质 B、性格 C 意志 D 、情感4、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B ) A.定势 B.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5、瓦特从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 A ]作用 A.原型启发 B.迁移 C.科学幻想 D.再造幻想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对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D 、倒摄抑制7、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C)。
A、环境决定论 B、二因素论 C、遗传决定论 D、相互作用论 8、下列现象只有( D)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B、兴趣C、能力D、思维 9、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0、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B)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11、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B) A、分析 B、抽象 C、综合 D 、概括12、行为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 ) A、华生 B、冯特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13、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A) A、意志的坚韧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自觉性 D.意志的自制性 14、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B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D)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B、社交与自尊的需要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6、“谈虎色变”属于( B )A、无条件反射三.B、条件反射C、反馈D、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判断题(15 分)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逆的。
F2、思想开小差是一种注意的转移。
(F )3、人长期持续的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死亡。
Y4、一般认为,大脑两半球存在着分工,左半球是言语、阅读、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优势的半球,而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Y5、抑郁质是最差的一种气质类型。
(F )6、鲁迅先生依靠再造想象构思出了阿 Q 的形象。
7、“怒发冲冠”是激情的表现。
Y8、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Y9、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 F) 10、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 F)11、既想当好学生干部,有怕耽误学习时间的心理矛盾属于趋避动机冲突。
Y) 12、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Y ) 13、气质在人的个性中起核心的作用。
F14、“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F 1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很好的诠释。
Y)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简述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制约性。
2、情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3、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4、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发展的关键期。
六、论述题(12 分,两题任选一题)1、教师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逻辑性,直观教具使用的正确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 2、结合记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学习过后应如何科学复习?复习要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的方法要多样化,要动员多种感观参加,要合理安排复习材料,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要合理用脑。
七、说明题(14 分)说明题( 1、在学校中,那些语文、数学等功课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高智商的孩子,而那些学业平平、但在人际交往、组织以及在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有较好表现的儿童却往往被认为是中等或中下智商的孩子,常常不被老师看好。
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过程2. 行为: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3. 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4. 无意识: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
5. 描述:描述就是客观地陈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只是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
6. 解释:解释就是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
7. 预测:预测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区估计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8. 控制:控制就是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2. 观察法: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3. 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就是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
4. 观察者偏差: 就是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
6.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的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7. 变量:变量是指可以量化的因素、特征或情境。
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8. 自变量: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它被假定为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
9. 因变量:因变量是自变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测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