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注释
①卋:通“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歇灭:息灭,消失。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道德经》第十一章
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而值得尊敬。2、用于物描述时,是指高雅不俗、珍贵的意思。3、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品质。4、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的。高贵用于描述人物,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的出众品质。(3)贵族。贵族,原指古代封建社会中,个人、家族和团队为国立功,或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得到国家相应奖励的一种称号,代表了高尚的精神荣誉。贵族精神的兴起以社会公平规则(包括制定规则者也适用规则)为基石,因为规则能制恶。

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2)官长,君长。3)
道理,规律。4)通“政”,政治,政事。政:(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政,正也。——《说文》(3)主持政事。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蹶:跌倒,垮台。
“贵”字买菜的时候用得较多,是说菜价坚挺、高企。这“价格坚挺、高企”其实并非“贵”的本义,而是再引申义。因为,“贝”可以引申指“战略价值”。古人眼中的“贵”是这样一些事物:身体上的关节点,如膝盖骨和脚踝骨;又如衣服上的纽扣;再如树木身上的结节(木疙瘩)。如果古人知道我们有互联网,那么他们会指出,服务器就是网络体系中的“贵族”。词语“贵族”、“贵胄”、“贵戚”指的都是一个王朝的中坚分子。“溃散”、“溃败”中的“溃”,是指堤防体系的枢纽部分被洪水冲垮。(2)当把这些贵的东西放到人们所供奉尊敬的位置时,这个位置就是尊,尊是大力推荐的、热捧的,值得推崇重要人物去坐的位置。如果这人是社会的领头羊,权势的领袖,可以影响一个地方是否安定的人物。变成了重要的人物,放在这样的尊位,让大家敬重,这个人就是尊贵的人,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显出自已在人群中的地位,辈分,权势,名望等贵而不贱,不贵则贱。不高贵则低贱,这里的高指的是,在能力方面还是道德方面,还是生活质量方面,还是身份等级,还是人气,还是影响力,都高于一般人,一般的标准。高贵就是各个方面优于一般人,高于一般标准,值得重视,敬重的人。高贵大体有五种意思:1、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
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3不谷,就是不事生产,吃干饭的。
⑨贵:“(1)就隶定字形作解。形声。字从中、从一,从贝,贝亦声。“中”意为“中坚”,“一”指“大地”,“中”与“一”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各地的中坚”。“贝”指“战略价值”。“中一”和“贝”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节点”。
本义:王朝统治网络中的地方关节点。引申义:关节点。支撑点。各地的中坚。再引申义:中坚、坚挺、撑住。
译文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圣人被褐而怀玉。君子盛德而容貌若愚,圣人生活朴素而道德高尚。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其中,毂是善、美。其中
,不轂又有不毂、不谷的称法。其中,不谷就是不善,吃干饭的意思。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毂,一本作“谷”。不穀含有三层意思1“不榖”。“榖”,善,美。不谷就是不善。2

贱: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⑪高:高层,领导,统治阶层。

下:下层,平民,民众,下民。下民:1、百姓,人民。2、人类,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子曰:“衷,善也。”

琭琭:珍贵貌,稀有珍贵的。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⑭玉:1)(会意。“玉”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腰部”。“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玉”是远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作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器。“玉器”就是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美石器物。本义: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引申义:用来制作王者佩挂物的美石。说明:“丶”是一个独立汉字,也是古代姓氏,见《汉语大字典》袖珍本正文第17页)
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份均为
Ca2(Mg, Fe)5Si8O22(OH)2)。
关于玉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就已经被人们赋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产生了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说法。
管子云玉有九德,孔子说玉有十一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2)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3)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从宝石学看,宝石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宝石和玉石不分,泛指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狭义的概念有宝石和玉石之分,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成宝石首饰的单晶体或双晶,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如钻石、蓝宝石等;而玉石是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集合体或岩石,如翡翠、软玉、独山玉、岫玉等,同样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人工合成的。玉是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
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很坚硬。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着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着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着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着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着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着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着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
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硌硌:坚硬。硌:坚硬。
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