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宫延庆释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
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
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
“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
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
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
《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
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
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
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
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
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
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
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 常名无 万物之始 欲以观其妙有 天地之母 欲以观其徼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
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
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
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行为和行动。
譬如,你仅仅知道“无 ”是说万物之始,这只停留在“可名”的阶段。
如果你能经常觉察到事物的细微之处,你才真正地懂得“无”的深刻内涵。
做事情如果能把关键细节做好,你就掌握了“无”的精髓,这就叫“知常无”。
“可名、常名”的道理是说认知的不同层次,“可名”是浅层的认知,“常名”是深层的认知,但这种深浅还不同于感性和理性差别。
“可名”是语言、文字、图式、符号系统的认知,而“常名”最低限度要包含经验认知,更高境界还要包含理性和智慧。
因此,“知常名”应该是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现在学生学习只追求考卷分数,分数再高也只是“可名”的层次。
地理考高分的,很可能在生活中辨不清东南西北。
学建筑设计的,刚开始工作时,可能还不会搞实地测量。
搞清“可名、常名”的道理,对于改革教学还是有深刻启发的。
可名是入门,常名是精进。
可名是知识表述,常名是知识活用。
从上面这图式中,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推论,既然无的精髓是“观其妙”,有的精髓是“观其徼”,那么“玄之又玄”还可以概括为: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
“无”是强调细部,“有”是强调整体。
笼统而言,“玄之又玄”是说反复的多视角,具体而言,“玄之又玄”强调两方面,一方面是“可名、常名”的道理,另方面是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
这就是“玄之又玄”给我们的启发。
同出而异名,玄,多视角,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可以认为说的是同一回事,这本身就是同出而异名,本身就是玄。
纵观这一章的逻辑构架,可道与常道的道理可以由可名与常名的道理来解释,而可名与常名的道理是由“无”和“有”的案例给出解释,“无”和“有”的案例不但给出可名与常名道理的解释,还峰回路转地引出个“玄”字来,其逻辑与道理的美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道德经》第一章是讲思维方法、认知方法的,也是行为和行动的方法,以这样的认知去读其它篇章,相信会有极大的收获。
06年5月《道德经》第一章简释宫延庆 2007年3月7日原文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释道与名道是客观实在,名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可与常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又分为两个层次:1.可名,对认识的语言文字逻辑的或各种图式的表述。
2.常名,不注重(或忘记了)表述,而把认识变为实际行动叫知常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人会说不会做,有人会做不会说。
会说不会做叫知可名不知常名,会做不会说叫知常名。
知常名要高于知可名,当然既会做、又会说更好了,但智慧告诉我们,许多知识能力是无法言表的。
无与有的可与常知天地初是知可无,能观其妙是知常无。
知万物母是知可有,能观其徼是知常有。
玄无与有同出于道而异名,合而为玄。
知常无且知常有谓之玄,整体把握对象与细部把握对象融为一体谓之玄。
在医疗检测中,一个病变可以拍多个片子,这也叫同出而异名。
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从不同片子中确认病变是什么,这就叫玄。
玄,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境界,需要多年的潜心努力。
凡是能把表面上不同表述的知识(甚至相矛盾的表述),在实际行动中融为一体的知识能力都是玄。
可名与常名可名与常名名,名称。
可以引申为概念或逻辑表述,继续引申为知识或知识体系。
可名就是语言逻辑表述的知识,常名是超越语言文字的经验的知识。
可名是什么?是文字帐。
文字帐是指事物留在语言文字屏幕上的映像。
而文字帐背后关于事物的真实知识。
就是常名。
可名是指可以表述的知识体系,常名是不可表述的知识体系。
例如,人们对光的感受也是一种知识认知,但是这种知识是无法向盲人表述的。
常名是切身感知的知识,是心知体悟的知识。
是知识的“原本”,可名是“副本”,而且这个“副本”与“原本”相比永远是残缺不全的。
可名可以无限的引证、注疏、细化,其结果只能走向繁琐。
而常名是必须演练的知识,是必须践行的知识。
常名这种知识体系,道家叫“常名”、“常道”。
佛家称“不可说,不可说”。
(《金刚经》)OECD组织(国际合作与发展组织)叫做“沉默的知识”。
可名是用概念逻辑、语言文字和符号图式表述的知识,而常名则是心知体悟的知识。
可名是知识模具,而常名是知识本体。
可名是老师给予的,而常名却不是,常名要靠自己去做,不做就得不到常名。
知识分表述层和感悟层,可名是表述层的知识,常名是感悟层的知识。
可名是事物留在文字帷帐上的映像,常名是身心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
可名:口耳之识,四寸之学,小人之学。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常名:四体之识,身心之学,君子之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黑体字为《荀子》劝学篇之辞,真是震撼人心,看我们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尽是小人之学!)徼与妙徼是指事物大的构架,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的边界,其内部的基本结构都属于徼。
妙是指事物的细微之处,小的局部小的环节都属于妙。
徼与妙是一对大的逻辑范畴,这对逻辑范畴是由《道德经》第一章给出的。
下面的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对逻辑范畴的现实意义:道德经徼妙战争战略战术做事思路方法气功功理功法学习(理科)原理、性质算法、公式学习(工科)原理技术、方法工程项目逻辑框架技术群组思维方法整体细部编程框图代码行路方向、目标路线与工具知识构架博专《道德经》第一章是说什么的?《道德经》第一章是说什么的?这是注释这一章的关键。
从绝大多数的注释来看,着重点都是放在道、名、无、有这些概念上。
但若从认知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章的重点其实不是“道”本身,而是如何认识道的方法,这是本章的关键。
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真正读懂这一章。
那么什么是认识道的方法呢?重点是要抓住三个字,就是“常”、“妙”、“玄”。
这三个字可以看成三个重要的、基本的工具,每个工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常”、“妙”、“玄”不但是认识道的重要方法,也是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
因此,弄懂“常”、“妙”、“玄”这三个字,会使用这三个工具,这才是阅读《道德经》第一章的意义所在,否则,把这一章当作引言读,当作“过门”读,实在是废弃了这一章的精髓。
常、妙、玄法常法:知可而求常。
通过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引,进而求得经验的、感悟的知识。
妙法:知徼而求妙。
了解事物的结构框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这就需要把技术细节搞清楚。
玄法:视异为同曰之玄。
一件事物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表象,我们要从不同表象中看到同一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