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葡萄酒酒的化学知识

葡萄酒酒的化学知识

酒的化学知识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

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

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饮料酒中都含有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

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C6H12O6 → 2CH3CH2OH + 2CO2酒在人体内的吸收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酒的度数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 ℃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50 度的酒,表示在100 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 毫升(20 ℃)。

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体积比可以互相换算。

西方国家常用proof 表示酒精含量,规定200 proof 为酒精含量为100% 的酒. 如100 proof 的酒则是含酒精50%。

啤酒的度数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 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重量比)。

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 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5%。

干酒和甜酒葡萄酒和黄酒,常常分为干型酒和甜型酒,在酿酒业中,用"干"(dry)表示酒中含糖量低,糖份大部分都转化成了酒精.还有一种"半干酒",所含的糖份比"干"酒较高些.甜,说明酒中含糖份高,酒中的糖份没有全部转化成酒精.还有半甜酒,浓甜酒。

初识葡萄酒的N 个误会红酒≠葡萄酒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

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去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种,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

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为了对得起自己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干”葡萄酒的内涵“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度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

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地不具有甜味。

“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

“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高质量的葡萄酒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往往标有A.O.C.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é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 体系。

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 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而实在无法理解A.O.C.的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 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葡萄酒的年份越老越好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的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于一度出现过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的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快速饮用,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崇尚“食疗同源”的中国饮食文化影响下,有时候葡萄酒被视为“保健品”,尤其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士,更是推崇有加。

不可否认能够找到许多医学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并能进行科学的解释。

但是,作为消费者或许不应忘记:葡萄酒是一种酒精饮料,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因此,“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是以“适宜的饮用量”为前提的。

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高质量葡萄酒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地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

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非。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

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现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的标明:“未经橡木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葡萄酒的味道≠酸+涩在多次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

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甜葡萄酒≠带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 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

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

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份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

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 克每升的含糖量。

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酒瓶内出现沉淀≠葡萄酒变质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

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

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专家为观众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

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

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葡萄酒配餐:“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

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

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

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

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到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博大精深,就像读不完的书,只要你有兴趣发掘,肯定就有新的收获法国葡萄酒花絮· 法国葡萄酒的守护神是圣-文森Saint-Vincent,法国许多葡萄酒产区每年都举办圣-文森节,豪饮佳酿。

一般在每年1 月,各产区在时间上有差别。

· 查理曼大帝改红为白:在勃艮第产区,有家顶级酒庄叫"高顿-查理曼酒庄",是法国著名的白葡萄酒酒庄。

传说,这里原产上好的红葡萄酒,公元8 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曼大帝饮用此酒,怕此酒染红了他的大白胡子,下令改红为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白葡萄酒Corton-Charlemagne。

· 拿破仑独爱香贝丹红葡萄酒Chambertin:拿破仑的御医建议他饮用"香贝丹"Chambertin 红葡萄酒,拿破仑每次出征都随军携带一车香贝丹红葡萄酒,酒桶上刻上N 标记。

拿破仑自己饮用,也御赐下属。

传说,滑铁卢一役,他因未饮此酒而心情不佳,遂致战败。

· 军队向酒庄行礼:勃艮第产区的克罗武乔酒庄Clos de Vougeot 是修道士们最早建立的酒庄之一,在法国酒界地位尊贵。

从拿破仑时代起,军队经过此地都要向酒庄行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