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这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观察范围的变化。
单元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到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难点: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关键:让学生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课时“搭积木”【学习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习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下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难点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关键: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边操作边想象解决问题。
【学习设计】一、引入课题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观察物体的问题。
板书:搭一搭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圆形的形状(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规则、无遮挡)(2)想一想,从下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3)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5)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自己搭立体图形(1)小组活动,出示下图(2)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3)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7)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三、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9页练一练第1题。
2、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再实际看一看。
(1)(2)四、小结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观察立体图形需要想像,要注意到哪是暴露的看得见的,哪是被遮挡的看不见的,就找到了应画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
五、作业学习建议与反思:第二课时“搭积木”【学习目标】1、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习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从不同面,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能辨认相应的视图。
2、难点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关键: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边操作边想象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2、学生展示,师点评。
3、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今天,我们要根据形状来摆出物体。
二、新授利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摆出立体图形。
出示:从上面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小组活动。
师:这是一小组用块积木搭出的立体图形,他们从正面、上面画下来的形状,同学们能不能把立体图形搭出来?学生先各自按题意要求进行看图和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搭好的立体图形,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两种想法和做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生: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开始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看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
生:根据上面的形状我们就知道有一块正方体是隐藏的,再根据下面的形状就知道了隐藏在哪一块下面了,这样很容易就搭好了。
答案可参考如下: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习完成课本第79页“练一练”。
(1)第1题。
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想象,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
本题答案:上面的三种都有可能。
(2)第2题。
引导学生思考先由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由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需要几个,进行充分想象。
如果学生有困难,再让学生结合摆放实物来不断纠正自己的想象。
答案可参考如下:最少需要5块,最多8块。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8页“练一练”和第2题。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核对答案。
答案可参考如下:至少需要5个小立方块。
四、全课小结从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都需要想象,只有从三个方向观察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二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五、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观察的范围【学习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难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3、关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推理、想象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观察物体的内容。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出示如下学习情境图。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我的树上向里张望。
(闪现从A点到A’点这条虚线)师:你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吗?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最近的为A’。
指名说一说小猴在树上A处时,还可以看到哪些地方,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的含义。
师:你能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的B’和C’吗?那就请你试一试。
2、操作感知。
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直接画在书上)。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3、展示发现。
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草图,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全班交流时,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如下。
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我们发现在观察物体的时候,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3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画一画。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题中所提的问题。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答案可参考如下。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81页实践活动。
2、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观察的范围观察者的眼睛障碍物(被看做数学中的点)(确定视线经过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经过障碍物找到观察范围第四课时观察的范围练习课【学习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学习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小黑板【学习过程】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笔袋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静息,你能看见你的笔袋吗?生:不能师: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准变换你自己的位置,头再抬起点,能看见笔袋吗?生:不能师:现在请你坐直,能看见你的笔袋吗?生:不能师: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生:站起来就能看见了。
师: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生:没有书挡了师:对,我们刚才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数学书的阻挡,所以我们就看不见笔袋,而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我们就能看见笔袋了。
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幻灯出示课题)。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小猴子的观察范围,那你们注意过自己的影子没有?生:注意过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师引导说:灯光被我们的身体阻挡了,照不到的地方,就会有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