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学生:邓世昌
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讲述
教师:讲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
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再利用挽联和环翠楼门前邓世昌的雕像进行情感教育升华。
教师过渡:黄海大战,日军舰队受到重创;此时北洋舰队虽受损失,但主力尚存,仍有很强作战实力。
然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如何?
出示材料
教师:战争还在继续,日本侵略的脚步正在一步步逼近,清政府妥协了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军又相继占领辽东半岛,夹击威海卫
教师:日进占领旅顺是,制造了一件十分恶劣的事情?
学生:旅顺大屠杀。
学生看课本插图,感受日军凶残的本性
教师:威海卫战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利用地图简介战役经过,指出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导致中国第一大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过渡: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它用惨痛的事实再一次的证明:一个不思进取、盲目自大、妄图通过割地、赔款、逃避而求和的国家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我们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将,但是也架不住清政府核心统治的腐朽。
1895年4月,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面目再一次上演,与日本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签约结束。
第三篇:屈辱签约-----《马关条约》
教师:条约签署的双方代表是谁呢?
学生:是李鸿章亲自赴日与伊藤博文签订的
教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割三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地的位置:
台湾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争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台湾后,不仅可以开发资源,又可以为进一步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建基地,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
割让辽东半岛会直接威胁北京、天津地区的安全
允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方面无需交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等也享受优待;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发展着,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就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总结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小结: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我们看教材小字部分台湾人民发出的愤怒之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体现。
课堂延伸:
教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抗战争;而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是非正义的战争。
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避战求和----直接原因
专制主义——根本原因
板书设计: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1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2 黄海大战经过、结果
二《马关条约》
1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2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
3 《马关条约》的影响
4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
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些邻国。
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难点难以突破,易指的是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
我综合多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我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这节课当中,我一共选用了三段视频。
第一段是不到一分钟的《黄海大海战》的电影预告片,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可以让学生先感知到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等,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个年代。
第二段视频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牺牲的场景,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情感冲击。
第三段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也是加深了学生对不平等条约的记忆。
3、在今后如果教学条件许可,在教学中进行更大胆地尝试,完全由学生讲述,教师在下面当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解答,这样会使学生掌握问题更深刻与全面,师生平等,师生互动,气氛会更加融洽。
本课课堂效果上看,教学设计作用还是明显的。
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但是在讲马关条约影响时还是没能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相结合。
总之: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比如关于中日关系;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等问题都没有明显涉及到。
2、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经验+反思=成长。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