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人与自我:人生历程)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全是记叙性文体,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表现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人间的关爱、温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真贯彻语文课标,开展问题探究学习。
2、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阅读、感悟课文。
4、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应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5、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课文的要求。
6、综合性学习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力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1、体味人生,感悟人生。
2、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四、单元教学难点: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得体的表述感情、有条理的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1、藤野先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四、[课时安排] 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背景,学习词语,初读课文。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详见书上和《教参》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一遍,至少提出三个疑问。
2、熟读书下面的注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走近藤野先生,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学环节]一、检查词语(听写):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找出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分层次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
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 学生默读11—23段,拟小标题,品位人物品质和写法(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女人裹脚四、小结课文一、二部分内容五、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事情思想品质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写法借鉴: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环节]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合作讨论: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
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
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
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1、课后思考题(做在书上)2、练习册[板书设计]1、记叙顺序: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记叙中心: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3、线索明确: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4.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2、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检读——默读———解读——品读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
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
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
安徽绩溪人。
幼年在私塾学习。
14岁到上海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资料助读。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
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
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
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
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