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 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1903
1904年,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
1907年,音乐课被正式列入学堂章程中。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1909年,音乐课在全国中小学堂正式设立。
《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中规定 “附入乐歌一科”。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初中乐理教本》等10多种教材。
刘质平(1894-1978)
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以后,与吴梦非等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美专音乐
系主任,1931年参与创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后,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 《开明音乐教材》、《清凉歌集》、《音乐教程》、《钢琴教材》
等编著。
高寿田
音乐教育家。20世纪初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学 校,学习小提琴。
1877-1927
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1903年8月发表《论教育之宗旨》,提出智育、德育、美 育、体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以培养“完全之人物”。 第一次提出将美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 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 之快乐也!”
清朝末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
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 1912年7月,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 教育完成其道德” 。
蔡元培
1868-1940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 的者也 。
“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四项。换言之,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意思亦相契合”
大力提倡学堂乐歌,使儿童精神丰富, 身心健康。
重视美育和智育的作用,认为唱歌是美 育的理想手段。
有教无类的音乐教育思想。
曾志忞
1879-1929
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理论家。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1908年,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组织约40人的管弦乐队。
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贡献
《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教授音乐初步》《乐 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
李叔同
1880-1942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1905年到日本学习,1910年回国。 1912年,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等。 1918年,披剃出家,号弘一。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共写有乐歌百余首,自作词曲十首。 为青年学生所写《春游》《送别》《归燕》等。 重视合唱曲创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学堂乐歌运动
——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
沈心工
1870-1947
我国近代第一位新音乐教师 “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李叔同) 开创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沈心工的乐歌创作
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国民 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
乐歌180首,自作曲6首。 第一首习作《男儿第一志气高》 ,我国近代音
提出要改变中国音乐落后面貌;率先引进西方作曲理论; 对学堂乐歌作了深入分析,见解独特。
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作用。
专题: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论》
论文着重阐述了他普及新音乐教育的主张。 提出“输入文明”,并用之来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 提出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途径。 热情展望中国音乐的未来。
——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教育与社会》演说辞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音乐教学方法方面: 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
专题:蔡元培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 开创性贡献
提出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方针,毕生提倡美育。 1903年,创办爱国女学时开设唱歌课程。 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积极兴办音乐教育。 1927年,与萧友梅创办国立音乐院。 倡导“全人教育”思想。
高度重视学校中的唱歌教育。 “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教育为精神
教育之一要件” 。“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 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万不可缺者” 。
《饮冰室诗话》,1902
梁启超的音乐教育论点
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 主张学习欧美日的先进文化,发展新音乐。 强调民族传统。
王国维
音乐教育史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1840-1949)
历史分期 一、清末民初
二、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一、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 1891年《大同书》:提出在整个学校系统
都要进行音乐教育的设想。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
梁启超
1873-1929
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
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文中:
“儿时,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的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 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这 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 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能背诵好几 首可爱的歌曲。”
沈心工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1905年出版《音乐小杂志》: 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昨非录》 提倡美育,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
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丰子恺(1898-1975)
画家,文学家,音乐、美术教育家。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 与吴梦非等创办中华美育会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春赴日研习,回国后从事音乐教学等工作。 热心于音乐普及工作,编写音乐启蒙读物《音乐的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