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汉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汉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解析 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 行”,但事先群臣已经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 广益,故选D。 “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 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A、C; 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排除B。 答案 D
重点讲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 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 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
2.(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 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 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 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元朝
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
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 度集中。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微点 答案
主题探究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图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 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 成中央集权。图②秦实行郡 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 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图③西汉实行郡国并行 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 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 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实 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 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 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重点优化——趋向公平公正的科举制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 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 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 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 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 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 才;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③范围 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④时间的延续性:从 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
科举制:考试选官
(1)隋创设,唐发展,宋完善,明清衰败
(2)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
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评价
•积极: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 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 看有一定合理性;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 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解析答
1 2 3 3.(2015·安徽高考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 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干考查察举制, 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 下,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所以A、D两项不符合史实。 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符合九品中正制,而不符合察举 制,故排除。 由“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察举制有一 定的弊端,故选C。 答案 C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隋唐: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政事堂 尚书省 政务) 工部
门下省
(决策权,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
吏部 户部 特点和作用:
礼部
兵部
刑部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解析答
1 2 3 2.(2015· 全国Ⅱ高考)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 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 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 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 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 影响,故排除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答案 A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削弱宰相权利 财政 行政 军事 皇帝总揽大权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皇帝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清朝: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只听命 于皇帝一人,皇权更进一步加强。 (三)、演变趋势:
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知识拓展
时期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概况
西汉 长期郡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 掌控 地方实行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调整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演变过程 秦朝(三 汉朝(三 唐朝(三 宋朝(二 公九卿) 公九卿、 省六部) 府三司) 中外朝)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清朝(设军 机处)
在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相权不断削弱,君 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上极端。
1.(2012·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 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唐朝的三省体制将相权分割,高宗还打破宰 相任用资历限制,让三省中品位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更 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 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C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 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题干内容不能体现 抑制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 答案:B
四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 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史料 诸府臵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 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 议连书,方许行下 „„ 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探究 史料中反映宋代州、县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 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 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 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B 【解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 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 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 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 明D解读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元朝中书省。
1 2 3
1.(2015· 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 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 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013·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 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