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备人:熊宇翔教材分析: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

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

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

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

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

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引导学生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和历史想象,并尝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等。

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等。

课时计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发展导入新课: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者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第一子目作出你的回答。

【设计意图】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切入,用回顾方式,将两个历史朝代结合起来导入新课,意在让同学们建立宏观的历史框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阶段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历史观。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地方管理制度选择的权宜之计——郡国并行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和材料1,提取材料中关于汉代地方制度的基本信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问题1: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管理国家的地方制度是什么?学生1:........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刘邦为什么剖裂疆土,分封王侯?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学生1:........学生2 :........教师:经过商鞅变法,无论是郡县制还是严酷的法律都与东方六国存在巨大差异。

刘邦建立帝国后,帝国内部东西方文化差异继续存在,为避免重蹈覆辙,刘邦不得不承认文化差异,一方面承袭秦制,推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尊重东方社会习俗,实行分封制,空间上的格局反映了政治现实,这就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文化背景。

材料三:汉高帝五年,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

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

相比之下,此时由高帝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比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国存在时的汉郡领域还小。

——葛剑雄、安介生、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问题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国并行制将对对西汉王朝初年的影响。

学生1:........教师:封国一方面是朝廷的依靠,巩固汉家天下。

另一方面封国是朝廷的威胁,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4:刘邦的继承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解决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帝国危机?学生1:........学生2 :........教师:文帝时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时晁错“削藩”的策略及其引发的后果。

...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令”...教师:这些建议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削弱各诸侯王得政治经济实力,逐步弱化直至全面剥夺诸侯王对其属国的政治经济掌控。

2.地方行政区划的权谋与智慧第一: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唐朝前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是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为了在边境防范周边少数民族,于是设置了方镇节度使辖区。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保证朝廷安全,实际上将辖区内的军政财及监察权集于一身,成为权重位高的封疆大员,并最终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唐朝最终因藩镇割据而亡,并祸延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宋太祖意识到“方镇-州-县”三级制的行政区划对于中央集权来说是不可取的。

因此,宋初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后来为了加强管理,后又增设“路”为一级行政区划。

但是宋代的“路”与唐代的“方镇”则大不相同,宋代“路”的军政财刑权力分散各个部门,这样就使“路”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州”之上的一级政区,从而收到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

第二:地方行政区幅员的变化:材料四: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杜佑《通典》材料五: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1:杜佑如何解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学生1:........学生2 :........教师:杜佑认为安禄山可能未必蓄意造反,但是他拥有过大的地盘使得他“不得不然也”。

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与河北道的采访使,安禄山完全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天宝末年,安禄山正是依靠这一有利条件才发动了武装叛乱。

所以,到了宋代,除了分散“路”的权力,同时把“路”的幅员变得比汉代的州要小很多。

第三:地方行政区划界原则的变化(地图呈现)材料六: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

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问题1:唐初采用何种方式划分行政区?这种方式有何影响?学生1:........学生2:........教师:唐朝用山川形便的划分方式。

这种方式使行政区划与山川走向一致,同时又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正应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俗语,尊重自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但是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的隐患。

到了元朝,各行省的划分是以纵向为主,人为的跨越黄河、长江、秦岭、洞庭湖等自然天险。

行政区划原则从唐朝的山川形便转变为元朝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出示元代行政区划图让学生观察问题1:为什么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被划到了陕西行省?学生1:........学生2:........教师:由于独特的地形,四川行省在历史上属于“四塞之国”。

因此陕西行省的管辖范围南移,辖有汉中盆地,这是为了防止地域广大的行省在日后出现分裂割据的情况,有意人为的打破与划界关系密切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等,使得没有任何一个行省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形胜区域。

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于消弭地方割据、协调地区经济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但应用到极端也会产生严重弊端。

综合上述,指导学生分析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1:........学生2:........【设计意图】汉朝到元朝时期制度演变的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教学过程中选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强化材料本身的历史内涵,淡化文言文的语文功能。

通过补充丰富细致的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空间的区域划分还是地方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创新发展。

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

从而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二课时君主专制的演进新课导入:《皇帝苦恼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通常把古代君主理解为独裁的、嗜杀的,无所畏惧的、为所欲为的。

对君主专制持全盘否定的立场,这样的立场不符合古代历史事实。

此处引入《好了歌》是避免夸大皇帝的个人能量,给学生一个新情景新刺激,让学生明白皇帝实际上也会受到制约,尤其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体制的约束,以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与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的演进第一:商周以降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威胁。

参考教材P5、P10材料及下列材料萧何拜相汉高祖刘邦赐他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材料一:以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汉武帝)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文字翻译如下: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听,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

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