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

遗传学

名词解释: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现象。

3.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

5.显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6.隐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7.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8.测交法:把被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
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9.嵌镶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

10.连锁遗传: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

11.性连锁(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
而遗传的现象。

12.从性遗传或称为性影响遗传: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
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假显性现象:一条染色体某区段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
作用表现出来。

14.位置效应: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型效应也不同。

15.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体,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
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16.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17.微效多基因或称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现
型的影响较微的一类基因。

18.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
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简答:
1、基因分离、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和实质?
细胞学基础:在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实质: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2、显性、隐性相对性有哪些表现?(举例说明)
①完全显性:杂种F1代表现的性状与亲本之一完全相同。

如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的7对相对性状。

②不完全显性:杂种F1表现的性状并不是完全的,可能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如紫茉莉花色的遗传,红色亲本与白色亲本杂交,F1的花色是粉红色。

③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如镰形红细胞贫血症患者与正常人结婚生的子女的红细胞既有碟形,又有镰刀形。

④嵌镶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

如异色瓢虫的鞘翅色斑遗传,黑缘型与均色型杂交,子一代鞘翅出现上下缘均呈黑色;紫花辣椒与白花辣椒杂交,F1表现为边缘为紫色,中央为白色。

3、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及其与质量性状遗传的区别?
特点:⑴.数量性状的变异呈连续性,杂交后代难以明确分组,只能用度量单位进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⑵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连续变异,这种变异不遗传,往往和那些能够遗传的变异相混淆;
⑶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表达,在不同环境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

区别:
4、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举例说明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

多倍体的应用:(1)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如将甘蓝的染色体加倍后与白菜杂交,结实率提高(2)克服远缘杂种不育性,如普通烟草与粘毛烟草杂交,其后代不育,但将后代加倍后变成异源多倍体后可育(3)育成作物新类型,如同源三倍体甜菜、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5、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区别
(1)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分子,但是其分布的位置不同。

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2)细胞核遗传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等,而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卵细胞中;
(3)核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有均分机制,遵循三大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4)细胞核遗传时,正反交相同,即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正反交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即母系遗传。

6、用图解说明无籽西瓜的原理?
无籽西瓜(X=11)
二倍体(2n=2X=22)
↓加倍
同源四倍体×二倍体
(2n=4X=44) ↓
同源三倍体西瓜(无籽)
2n=3X=33
7、减数分裂与遗传三大规律的联系?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指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I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同时的。

基因连锁交换定律指的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I前期。

8、减I前期染色体动态特征?
1)、细线期此期染色体呈细长线状,核仁依然存在。

在细线期和整个的前期中染色体持续地浓缩。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联会,出现联会复合体。

3)、粗线期二价体缩短变粗,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四合体或四联体。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换
4)、双线期交叉
5)、终变期交叉端化,染色体进一步收缩变粗变短,便于分裂时移动。

9、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
转化: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的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特点为需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体,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

接合是两个细菌通过性菌毛沟通,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转化是通过摄入方式进行转换,三者基因均来源于供体菌。

10、什么是雄性不育,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
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花粉。

应用:免除人工去雄,节约人力,降低种子成本,保证种子纯度。

11、从易位杂合体的联会和分离特点说明半不育性是怎么产生的。

半不育现象——易位杂合体最突出的特点,即花粉有50%不育,胚囊有50%不育,结实率50%
联会——相互易位杂合体在粗线期,交替相间联会成“十”字形;终变期,十字形因交叉端化而变为“四体链”或“四体环”(相邻式),交替式则变为“8”字形;
分离——到后期I ,染色体表现出不同的分离方式:相邻分离交互分离
原因:①.相邻式分离: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配子不育;
②.交替式分离:染色体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可育。

交替式和两种相邻式分离的机会大致相等。

12、为什么细菌、病毒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1)繁殖世代所需时间短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3)遗传物质比较简单
4)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5)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6)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13、说明遗传变异、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其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

选择即环境对变异的选择,即保存有利变异和淘汰不利变异的过程,实质是定向地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主导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所以自然选择是生物界进化的主导因素,而遗传和变异是它作用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