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
电子激发单重态与三重态示意图 在单重激发态中,电子的自旋方向仍然和处于基态轨道的电子 配对,表现出抗磁性,其平均寿命为10-5~10-8s; 在三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表现出顺磁性,其平均 寿命为10-4~1s。
3、分子荧光(磷光)产生示意图 每个分子具有一系列严格分立的能级,称为电子能级, 每个电子能级中又包含了一系列的振动能层和转动能层。图 中基态用S0 表示,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和第二电子激发单重 态分别用S1 、S2 表示,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 动能层(见下图),第一、二电子的激发三重态分别用T1和 T2表示。
内转化 S2 3 2 1 V=0
振动弛豫
内转化 系间窜跃
1. 辐射跃迁的类型
荧光:10-8 sec 磷光:1~10-4 sec
T2
S1 能 量
吸 收 荧 光 T1 磷 光
2. 无辐射跃迁的类型 振动弛豫(VR) : 10-12sec
内转化(ic):S2~S1能级之
间有重叠 系间窜跃(isc): S1~T1能 级之间有重叠 3
对于稀溶液,当 bc<0.05(磷光 bc<0.01)时:
(2.303εbC )2 (2.303εbC )3 (2.303εbC )4 I f I 0 (2.303εbC ) 2! 3! 4!
I f 2.303k f I 0 ε b C
If----荧光强度
光源 激发单色器 氙 灯 样品池
光电倍增管
光源
激发 单色器
I0
I
样品池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发射单色器
If
发射 单色器
பைடு நூலகம்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二)光源 1.对光源的要求 发射强度足够且稳定的连续光谱 光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小 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 常用:氙灯光源 高压汞光源
(三)单色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一般采用两个光栅单色器,用来获得激发 光谱和荧光光谱。 (四)检测器 荧光强度一般较弱,要求检测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荧光 分光光度计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
5-5
式5-5为荧光(磷光)定量分析的基本依据,若以荧光强度
对荧光物质的浓度作图,在较低的浓度下,呈现良好的线性 关系,当浓度较高时,其线性关系将发生偏离,其原因除了
在上式中作的近似计算外,还存在猝灭效应。
荧光的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溶质分子之间 相互作用导致荧光强度下降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过程。 猝灭剂:与荧光物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荧光强度下 降的物质。
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处于基 态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将很 快衰变到基态。若返回到基态时伴随着光子的辐射,这种现 象被称为“发光”。 2、激发单重态S与激发三重态T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的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能级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 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 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发出荧光的分子数 f 激发态分子总数
荧光效率越高,辐射跃迁概率越大,物质发射的荧光也 就越强。若以各种跃迁的速率常数来表示,则 Kf f n K f Ki i 1 Kf-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K -非辐射跃迁速率常数之和,取决于化学环境和化学结构
n i 1 i
5.1 荧光分析法
一、概述
早在16世纪,人们就观察到当UV-vis照射某些物质时,这些物 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停止照射时,物质的发 光随之消失。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度 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种 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是
2、荧光与分子结构关系
(1)跃迁的类型
π * →π
π*→ n
平均寿命10-5~10-7sec 平均寿命10-7~10-9sec
对于有机荧光物质:
n →π* εmax< 100 π→π* εmax≥104
π *→π 是有机化合物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2)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具备下特征: ①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共轭体系越大,π电子离域性 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且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荧光 效率提高,荧光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如下表所示:
(三) 分子荧光(磷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 荧光(磷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光吸收定律(Lambert – Beer Law)
相应的吸光分数为:
It A lg T lg bC , T e 2.303 bC I0
It 1 1 T 1 e 2 .303ε bC I0
O
NO2
不产生荧光、弱磷光 弱荧光、强磷光 S1 →T1的系间窜跃产率接近1
3、影响荧光强度的外界因素 (1)温度:大多数分子在温度升高时,分子与分子之间, 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升高,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 升高,荧光效率降低,因此,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荧光效 率 。由于三重态的寿命比单重态寿命更长,温度对磷光影响 比荧光更大。
2 1 V=0
S0
l1
l2
l3
l
, 3
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4、常用术语 (1)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上,分子由较高振动能 级向该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非辐射跃迁,其过程速率极 大,在10-14~10-12内即可完成。 (2)内转化: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之间(如S2 S1) 的非辐射跃迁,其转化速率取决于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 邻单重激发态之间能级较近,其振动能级常发生重叠,内转 化很快。 在通常情况下,分子被激发到任一个电子激发态,经内 转化和振动弛豫都会跃迁至最低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上,而且时间极短(10-13~10-11)。
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1867年,Goppelsroder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应用
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对铝的含量进行测定。
20世纪以后,随着荧光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方法得到极大的 发展,现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化合物
f
0.11
0.29
0.46
0.60
②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 光的产生,是因为刚性平面结构可以减少分子振动和碰撞去 活的可能性,即使得外转移能量损失减少,有利于荧光产生 。如:
芴
联苯
f=1
f=0.2
③取代基效应
a.给电子取代基加强荧光:产生 p →π共轭,可使共轭 体系增大,导致荧光增强。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 析法
5.1 荧光分析法
5.2 磷光分析法
5.3 化学发光分析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一、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基态分子 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而激发态分子以辐 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产生分子发光。 二、分子发光的类型: 1.按激发的模式分类 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生物发光 热致发光 场致发光 摩擦发光
如表5-1总结了光致发光的主要过程: 表5-1 光致发光的主要过程
过程 吸收
表示式 S0+hv S2(S1)
内转化/振动弛豫
荧光
S2
S1
S1
S0+hvf
体系间窜跃
磷光
S1
T1
T1
S0+hvp
(二)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荧光效率( f )
又称为荧光量子产率,它是用来描述辐射跃迁概率的大 小,其定义:
固定lem=620nm(MAX)
lex =290nm (MAX)
荧光分析法其特点: 1.灵敏度高;检测限比吸收光谱法低1-3个数量级,通常在 ppb级。 2.取样量少,操作简单。 3.选择性比吸收光谱法好,能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分子不一 定发射荧光或磷光。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和痕量分析以及生命 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1、分子发光
自猝灭效应:由荧光物质自身引起的荧光强度减弱的现象 称为荧光的自猝灭效应。经常遇到的有两种:
一种是当荧光物质发出的荧光通过溶液时被荧光物质的基 态分子所吸收,基自吸收。
另一种是由于激发分子之间的碰撞,导致非辐射跃迁概率 的增大,荧光效率降低。
三、荧光分析仪器 (一)主要组成及部件的功能
荧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基及仪器结构框图
(五)荧光的激发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将待观测的发射波长(发射单色器) 固定,然后改变激发光波波长(激发单色器),根据所测荧 光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得到激发光谱曲线。如下图所 IF4800 示:
4400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600 1200 800 400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思考:酸和碱的定义
(2)溶液的 pH:带有酸性或碱性环状取代基的芳香族化 合物的荧光一般都与 pH 有关,有些化合物在离子状态时不 显荧光。为此,在用荧光强度进行定量测定时,严格控制溶 液 pH是非常重要的。 (3)溶剂:溶剂的极性增大,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 定作用,致使激发态的能量降低,由此由激发态向基态的跃 迁能量降低,是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
—NH2, — NHR , —NR2, — OH, — OR , — CN 化合物
相对荧光强度
苯 10
苯酚 18
苯胺 20
苯基氰 20
苯甲醚 20
λ emmax (nm) 278~310 285~365 310~405 280~390 28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