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 05分子发光分析法新
仪器分析 05分子发光分析法新
F
ex 422nm 1
2 3 4
250 350 450
丁二酮in CCl4 1 0.015 mol/L
2 0.045 mol/L 3 0.150 mol/L 4 0.450 mol/L
nm
5-1-2 荧光/磷光光谱仪(1)
溶液荧光的淬灭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IF正比于吸收的光强Ia和荧光量子产率f
I F I a f
根据L-B定律,可求出吸收光强Ia的表达式
Ia I0 It I0 1 10lc I0 1 e2.3lc
If I 0 f 1 e2.3lc
If 2.3I 0f lc kc
F If
lc0.05
c
光源的强度与稳定对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稳定影响极大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溶剂效应(一般和特殊:发生相互作用) 温度和黏度(T F ;黏度,F ) pH 有序介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或环糊精有增敏效果) 内滤光与自吸
Kf:荧光辐射速率 Ki:其它过程速率
f的大小主要决定与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但与分子所处的环境 因素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
荧光量子产率f的测定
测定待测荧光物质与f已知的参比荧光物质两者稀溶液在
相同激发条件下所测得的积分荧光强度(即发射光谱所包 含的面积)和对应激发波长的吸光度,然后按以下公式计 算可得:
散射光的影响
CD
pH值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具酸或碱性基团的有机物质,在不同pH值时,其结构可能
发生变化,因而荧光强度将发生改变;对无机荧光物质,因
pH值会影响其稳定性,也可使其荧光强度发生改变。
OH
pH1,有荧光
OOH O有荧光
pH13,无荧光
无荧光
内滤光和自吸
体系内存在可以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的物质造成荧光强度降低的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分子发光分析(1)
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外层电子将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若
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伴随光辐射现象,即称为分子发光, 基于该现象的分析方法为分子发光分析法(UV-Vis区) 分子发光的类型
光致发光 按 激 发 模 式 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 按激发态类型
-OH、OR、-NH2、-NHR、-NR2、-C≡N等
吸电子基减弱荧光: -COOH、-C=O、-NO2、-N=N-等 重原子效应(例:苯环被卤素取代,从氟苯到碘苯,荧光 逐渐减弱到消失,但磷光会增强)
分子内氢键作用—会增加分子平面性和刚性
COOH COOH C OH OH O
水杨酸
OH
OH
无机荧光材料
发射光谱:固定激发波长在最大激发波长ex处,测定不同发射 波长处的荧/磷/光强度,以发射波长对荧/磷光强度即可得的荧/ 磷光的发射光谱。
发 转换、振动驰豫 射 S0,0 激 Se, v 内 S1,0 发 S 0, v
激发光谱
容量瓶编号 1 2 V水样/mL 10.00 10.00 V标准溶液/mL 0 1.00 吸光度A 0.082 0.160
3
4 5
10.00
10.00 10.00
2.00
3.00 4.00
0.238
0.318 0.394
解:(1)依题可知加入Mg标浓度及对应吸光度值如下表:
cMg/gmL-1 A 0 0.082 0.10 0.160 0.20 0.238 0.30 0.318 0.40 0.394
现象称为“内滤光现象”;若荧光物质的荧光短波长与激发光
长波长有重叠,在其浓度较大情况下可吸收自身的荧光而造成 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自吸收”。
K2Cr2O7的吸收峰与A,F有重叠
散射光的影响
荧光分析中常出现Retleigh散射光、容器表面的散射光、 Tyndall及拉曼散射等,波长选择适当,可以消除其影响
5-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原理(2)
去活化:激发态分子基态分子
去活化方式
发射光子
非辐射跃迁
化学反应
荧光
磷光
外转换
振动驰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速度快、激发态寿命短的途径先发生
荧光的产生
激发单重态
内转换:10-1110-13 s 振动驰豫:10-12 10-14 s 荧光发射:10-9 10-7 s 吸收/激发 内 转 换 外 转 换 荧光
S0
2
1
3
振动驰豫
4
实验教学安排与要求
学时:44(共11个实验,具体内容及安排见实验安排表) 要求:实验前自学或温习相关理论知识,完成实验报告预 习部分(注意规范性);实验时必须携带预习报告准时出 席;实验过程中应遵守课堂纪律及教师要求
成绩评定:每次实验均计入总分,请假无法补做时当次实
验成绩为0,无故缺席一次则总成绩为0
5-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原理(3)
任何荧光(磷光)化合物都具有激发和发射两个特征光谱,这 是对其进行定或量定性的基础。
S0,0 激发 Se, v 内转换、振动驰豫 S1,0 发射 S0, v
激发光谱:即激发效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激发的本质就是物
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联系
作业1第3题
用某仪器方法测定试样中微量Cu含量:称取试样0.750 g,溶解 后定容到100 mL容量瓶中作为试样溶液,测定时溶液的配制及 对应仪器信号S如下表所示,计算试样中Cu的质量分数(%)
编号
移取试样溶液的体积/mL 加入5.00 mgL-1 Cu2+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所测的仪器信号S
2
3 wCu cCu 2 V / ms 100% 1.76 0.1 10 / 0.75 100% 0.023%
作业1第5题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Mg含量:在5个50 mL的容量瓶中分 别加入10.00 mL水样、1 mL 1:1 HCl和2.5 mL 10% SrCl2,再加入不同 体积5.00 gmL-1 的Mg标准溶液后定容。用空白溶液调零后依次测定 各容量瓶中溶液的吸光度,相关数据见下表,(1)求水样中Mg的含量 (以gmL-1表示);(2)空白溶液应如何配制?
S(1,0) S(0, v )
镜像规则
电子能级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分子振动
能级间隔相等。
5-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原理(5)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与照射频率相适应
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f: 0.11)
发射的光量子数 Kf f 吸收的光量子数 K f K i
-O
O
C COO-
O
荧光黄苯并芘-O C Nhomakorabea刚性平面结构 -O
O
COO-
O C
O
CO O
酚酞(无荧光)
荧光黄
O Mg
N O
N O-
N
8-羟基喹啉(弱荧光)
红色荧光
联二苯= 0.2
芴=1.0
C H2
刚性平面结构可减小分子振动,使分子与溶剂和其他溶剂分子碰撞失活可能性降低
取代基的影响
给电子基增强荧光:
1
0.00 0.00
2
5.00 0.00
3
5.00 2.50
用0.1 molL-1的HNO3定容至25.00 mL
解:0.385 0.010 5cCu 2.5 5 c -1 1 . 76 mg L Cu
2
0.010
0.165
0.385
0.165 0.010
5cCu 2
硫酸喹啉及其溶剂(硫酸溶液)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光谱
溶液荧光的淬灭
能引起荧光物质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淬灭剂,常见
淬灭类型有一下几种:
碰撞猝灭(碰撞后无辐射失活) 静态猝灭(形成非荧光配合物) 转入三重态猝灭(发生系间跨越,若重原子、溶解氧等) 电子转移猝灭 基于荧光淬灭现象可实现淬灭剂的分析 自猝灭
磷光的产生
激发单重态
激发三重态
振 动 驰 豫
S2
S1
吸 收
内转换
振动驰豫
S0, v
系间跨越
振 动 驰 豫
磷光
外 转 内 换 转 换
T1,0
T1
荧 光 无 辐 射 跃 迁
S0,0 磷 光 磷光也是带状光谱
磷光较荧光光谱红移 磷光较荧光寿命长 荧光发射:10-9 10-7 s 磷光发射:10-4 10 s 荧光与磷光可能共存
适用体系不如UV-Vis广泛。
5-1-1 分子荧光/磷光分析原理(1)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
光源 单色器
I0
基态分子
I t
检测器
激发态分子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当其返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将以 何种途径释放?
单重态与三重态
基态 激发单重态 激发三重态
LUMO
HOMO
基态单重态至激发三重态为禁阻跃迁(难发生) ; ET1 ES1
质吸收光的过程,因此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相似。
发射光谱:又称荧光(磷光)光谱,指激发波长固定时,发光 强度对波长变化的曲线。
380nm
510nm
镁-Oxine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ex
em
nm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绘制
激发光谱:改变激发波长,测量最强荧/磷光发射波长em处的
强度变化,以激发波长对荧/磷光强度作图可得到激发光谱。
荧光
磷光
分子发光分析(2)
分子发光与UV-Vis应用范围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 灵敏度高;检出限较UV-Vis法低24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