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发光分析法
2)内转换( Internal Conversion,IC ) 对于具有相同多重度的分子,若较高电子能级的低振
动能层与较低电子能级的高振动能层相重叠时,则电子可 在重叠的能层之间通过振动耦合产生无辐射跃迁,如S2S1;T2-T1。
3)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中的电子跃 迁至
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为λ3的荧光。注意: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要求
• 分子荧光是如何产生的? • 具有哪种结构的分子可能具有较强的荧光? • 荧光光谱仪与紫外-可见光谱仪有何不同?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 和光能等)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 至基态并发射出光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
干扰测量的因素较多。目前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使该方 法越来越重要。
二、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产生
单重态与三重态
单重态与三重态
Pauli不相容原理:分子中同一轨道所占据的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 反的自旋方向,即自旋配对。
单重态: 如果分子中全部轨道里的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 大多数有机物分子的基态是处于单重态的。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 波长比较
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即产 生所谓Stokes位移。(振动弛豫失活所致)
b 形状比较 荧光光谱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不管激发波长如何,
电子都是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基态的 各个振动能层。
c 镜像对称 通常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去活化过程返回至基态。这些过程包括: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1)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 在液相或压力足够高的气相中,处于激发态的分子
因碰撞将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从高振 动能层失活至低振动能层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激发的单重态:分子吸收能量后,若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 方向的变化,这时分子处于激发的单重态.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
三重态: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 这时分
子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即s=1,分子的多重度,M=3,
分子处于激发的三重态。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一、概述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 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的特点:
灵敏度高:视不同物质,检测下限在0.10.001g/mL之 间。比UV-Vis的灵敏度高得多。
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 试样消耗量小、方法简便: 结构信息量多:包括物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光强、 荧光量子效率、荧光寿命等。 应用不广泛:主要是因为能发荧光的物质不具普遍性、 增强荧光的方法有限、外界环境对荧光量子效率影响大、
第二电子激发态S2 第一电子激发态S1
基态S0
2
1
V=0
第二电子激发态S2 第一电子激发态S1
基态S0
T2 三重态
T1
2
1
V=0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越
S1
能
T1 T2
量
吸 收
发
射
外振动弛豫 光
S0
l3
l1
l 2 l 2
(二) 去活化过程(Deactivation) 处于激发态分子不稳定,通过辐射或非辐射跃迁等
5)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EC)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转
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也称“熄灭” 或“猝灭”。
6)磷光发射 从单重态到三重态分子间发生系间跨越跃迁后,
经振动弛豫回到三重态最低振动能层,最后,在10-410s内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所产生的辐射。
S1 系间跨跃T1(高振动能层)振动弛豫T1(低振动能层)磷光发射S0
e
S2
去吸驰活收豫化演示
e
S1
S0
e
00:33:51
S0
e
去内荧活部光化转演换示
S2
e
S1
e e
S0
S0
00:33:51
吸收激发
内振 部动 转驰 换豫
S1最低
辐荧 射光
S0各振动能级
荧光的产生
e
S1
e
e
S0
e
第二电子激发态
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很明显,λ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 λ1或λ2都长,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
终将只发射出波长为λ3的荧光。荧光的产生在10-7-10-9s内
完成。
4)系间窜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S1→T1就是一
种系间窜跃。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较低振 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时,通过热激发, 有可能发生T1→S1,然后由S1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 光的机理。
第一电子激发态 基态
三重态
荧光 磷光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越
S1
能
T1 T2
量
吸 收
发
射
外转换
荧
光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3
l1
l 2 l 2
(三)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任何荧(磷)光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激发光谱与发 射光谱。它们是荧(磷)光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 1)激发光谱
改变激发波长,测量在最强荧(磷)光发射波长处的 强度变化,以激发波长对荧光强度作图可得到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完全相似,经校正后二者 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分子吸收光能的过程就是分子的激 发过程。 激发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在定量时,用于选择最 适宜的激发波长。
性 质: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以上。
表 示:T1、
T2…:第一激发三重态和第二激发三重态等。
洪特规则: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 平行自旋要比成 对自
旋更稳定,因此三重态能级能级<相应的单重态能级。
基态 : S0 激发态: S1、S2… 振动能级:V=0,1,2,3…
2)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即荧光光谱。一定波长和强度的激发波长辐 照荧光物质,产生不同波长和强度的荧光,以荧光强度对 其波长作图可得荧光发射光谱。
由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发射峰,因而使用荧光 发射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