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PPT课件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PPT课件

光致发光(荧光,磷光) 热致发光 场致发光 化学发光
3
§5.1 荧光分析法
一、概述 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 定量 16世纪,人们已经观察到了荧光现象 1852年,Stokes考察了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对荧 光现象给出了解释 1864年,Stokes提出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1867年,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 光测定了铝 1924年,Wawwilous进行了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1926年,Gavila对荧光寿命进行了测定
4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1. 灵敏度高 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
2. 选择性好 包括激发和发射两个过程,通过前后两次 波长的选择,可得到更高的选择性
3. 方法简便快速,试样用量少 4. 对环境因素比较敏感,能产生强荧光的化
合物相对较少,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
二、基本原理
一、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辐射跃迁,例如S1→T1就
S2
是一种系间跨越。通常,
发生系间跨越时,分子由
S1的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
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
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 S0
发生T1→S1,然后由S1发
吸光l1
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
光的机理。
系间跨越
S1 T1
吸光l2 荧光l3
15
2、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用来描述激发态分子发生辐射跃
由分子结构理论,主要讨论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 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
迁返回基态的概率的大小,定义为发荧光的 分子数目与激发态分子总数的比值。
荧光效率(φf)=发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分子总数 Φf越高,辐射跃迁的概率越大,发射的荧光越强 具有分析应用价值的荧光化合物, φf应在0.1-1之间
16
(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a.物质必须能够吸收紫外-可见光,即分子 中必须含有共轭双键这样的强吸收基团, 共轭体系越大,π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 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 b. 共轭芳环增大,荧光效率提高,荧 光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萘 φf=0.29, λem=310nm
6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性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性: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即,S=0),因此,其基态处
于单重态;
S0
S1
T1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进入的
几率小;但并非绝对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 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 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 激发模式:
8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越
S1

量 发
吸 收
射 荧 光
T1 T2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3
l1
l 2 l 2
9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S2
S1
T1
S0 吸光l1
荧光发射
吸光l2
荧光
荧光l3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分子跃回至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 到最大波长为λ3的荧光。λ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λ1或λ2都长,而且 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长λ3为的 荧光。荧光的产生在10-6-10-9s内完成。
10
磷光发射
分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 第一激发三重态的几率很 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 但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 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 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 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 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 态时,便发射磷光,这个 S0 跃迁过程(T1→S0)也是 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 较慢,约为10-3-10s。因此, 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在 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 段时间。
给电子基团(-OH, -NH2, -NR2, -OR)使共轭体系增 大,导致荧光增强。反之, 吸电子基团(-COOH, NO, -NO2)使荧光减弱。
13
内转化
Internal conversion
S2
S1
T1
S0
吸光l1
吸光l2
当两个相同多重态的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 叠时,常发生分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处于高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弛豫,均跃回 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14
系间跨越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
不发生。
7
3.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分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振动弛豫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蒽 φf=0.46, λem=400nm
17
b. 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O-
O
O
O-
O
COO -
C COO -
荧光素, φf接近1
酚酞,没有荧光
刚性平面结构可以减少分子振动和碰撞去
活的可能性。
有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后荧光强 度增大,也是由于形成了共平面的配合物的原 因。
18
c. 取代基的影响
S2 吸光l1
S1 T1
吸光l2 荧光l3
磷光
磷光
11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 内转换 外转换 系间跨越
12
S2
S1
振动弛豫
T1
Vibrational
relaxation
S0 吸光l1
吸光l2
在同一电子能级中,分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 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 的形式发出。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4-10-12s数量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