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 为至少无须构思。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来,创作 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摸一个急 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日本翻译家幸德秋水说:“翻译远比著述困难,至少不 亚于著述(创作)。”这些翻译前辈的经验之谈,说明翻译不仅是“再创作”,而且是 一项比创作还难的艰巨劳动。
• 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如赵家琎(1996)、韩加明(1996)、刘军平 (1997)、罗选民(1997)、林克难(1998)、张美芳(1998)以及仲伟合 (1999)等开始提及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多元系统说”、“解构 主义”与“女性主义”等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 肇始。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张美芳(2000)、孙会军(2000)、马会娟 (2001)、张德让(2001)、蔡新乐(2001)、傅勇林(2001)、佟立 (2001)、林克难(2001)、张南峰(2001)、孟翔珍(2002)、廖七一 (2002)、闫建华(2002)、刘亚儒(2002)、刘勇(2002)、葛校琴 (2002)、刘艳丽(2002)与王东风(2003a、b)穆雷(2003)、孙艺风 (2003a、b)、王友贵(2003)、蒋骁华(2003;2004)、王东风 (2004)、刘军平(2004a,b)、徐来(2004)以及张景华(2004a、b)等 无疑是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05年,《中国翻译》更是另辟专栏 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翻译理 论乃是中国本土所生发出的翻译理论,而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 就其整体而言却是对于“舶来品”的形式多样的消化。
翻译是运用两种语言相互表达的活动。有人称之为“再铸造作业”,意思是说把甲 模型铸造出来的产品溶解之后,再浇注进乙模型,制造出两者具有同等质量的产品。各 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把日文译成中文,就是要把日文的表现方式改变为中 文的表现方式,即从日文的模型转移到中文的模型中,反之亦然。这种形象性的说法是 很贴切的。
翻译的类别:
1)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 语两大类。
2)从涉及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即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外一些语言 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将古英语译成现代英语等)、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另一种语 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将日语译成俄语等)、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通过非语言的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或用 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言解释新闻,用语言符号 解释旗语等)。
5)从翻译方式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absolute translation )和 编译(translation with reconstruction)。
翻译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1、翻译的社会价值:翻译至于社会的推动作用体现为翻译可以开启读者的心灵,打开他 们狭隘的思想疆界 2、翻译的文化价值:许钧先生曾言: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 3、翻译的语言价值:翻译不仅帮助现代白话文构建语句、文法、输入了语料语汇 4、翻译的文学价值:翻译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很大作用 作用
• 按照现在的观点,传统翻译研究乃是所谓“古典 文论学派”。传统的翻译研究,仍然只关心译作 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理论 上没 有突破。 传统翻译研究着眼的乃是翻译的本 体性研究,而非主体性研究,它强调文本内结构 与意义的转换,主张指涉文本自身的“内向性忠 实”,其基本的理论命题有如写作与翻译的等级 喻说、翻译的价值中立、语言的透明性,以及语 言规律(或文本文内结构)对于意义的预设等。 这一点既解释了王宏印等提倡重释“古典文论学 派”的主张,又解释了林克难、罗新璋、吴立诚 与王东风等对于传统翻译研究的不断批评。作为 具有典型规范性特征的“古典文论学派”翻译理 论其典型缺陷在于它的演绎式研究模式,即以点 代面,将某些基于经验和语言分析的论断的作用 普泛化。
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oral translation)、笔 译(written tran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 (specializedsubject translation,如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 论著、因特王语言等)、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如翻译小 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和一般性翻译(general translation,如 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历 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介绍与研究。此间,学界所关心的主 要是翻译的技法、英、汉双语在技术层面的比照、九十年代末期之前,这种 方式甚至一度规约着翻译文本与翻译教学研究乃至翻译著作的述评,造成了 翻译研究与批评在理论性上的局限与偏颇。
翻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沟通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语言障碍的桥梁, 通过两种语言的相互往来,达到交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
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历来是中外翻译界 的热点问题。在我国,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 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 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 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在中国,传统 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 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 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 期”、和“转型期”等。这四个时期分别 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 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 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