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贯彻学校“2+4+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按照AACSB 国际管理教育的要求,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宽广的研究视野,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掌握扎实、系统的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能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借鉴前人成果规范标准;研究设计严谨规范;资料收集全面规范;分析工具使用正确。
3.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撰写论文。
4.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宽广、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并熟练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向(一)管理科学1. 物流与运作管理的优化;2.调度优化与组织决策;3. 金融工程;4.投资评价与决策方法;5. 信息化管理;6.企业社会网络;7. 战略管理与政策分析。
( 二)工业工程1. 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3. 质量管理与供应链;4.系统工程应用;5.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6.管理决策与人因工程;7. 项目管理与优化;8.服务科学与工程。
(三)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1. 信息系统管理;2.电子商务;3. IT服务管理;4.信息与数据质量。
本学科除招收管理类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外,拟有计划地招收理工科有关专业,特别是辅修过企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或与有关专业教师联合招收硕士生,以促进管理学科在交叉和边缘性方面的发展。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3年。
四、培养方式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指导教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前8周内,由导师与硕士生共同商议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制定后可以根据开课情况进行微调。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可采用讲授型、研究型和探讨型方式进行。
提倡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
3.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和通过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等主要环节,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一般在一个半学期内完成,选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论文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4.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完成选题报告;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研究。
五、课程学习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56学分(1学分相当于课内16学时),其中课程学习26学分,通过考试或考查;另外必修环节计5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中期考核(含开题报告和科研实践)3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学位论文25学分。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约一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课程设置与要求方案,硕士阶段承认其学分;但是,硕士阶段不得再选修本科阶段已修过的研究生课程。
非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加修1门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不计学分;且为选修研究生阶段课程而选修的先修课程也不计学分。
六、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
科研实践包括学科前沿讲座、导师科研训练(参与导师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专题报告等);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讲座)分为必听讲座和选听讲座。
必听讲座包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1次、“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导论” 1次;选听讲座包括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由各二级学科组织若干教授对本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讲座,每个讲座由5个以上讲座组成)一个系列和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1次,完成全部8个讲座后记1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活动,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完成后计1学分。
开题报告必须以书面方式向所在学院提交,并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查通过,阅读文献最少篇数由各导师指定;论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提交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并由学院组织答辩,审查通过后方可获得3学分。
中期考核统一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中期考核报告由学院保管,学校负责检查。
七、学位论文完成非论文环节的学习任务修满学分并论文答辩通过过后可申请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硕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前沿,针对中国管理的理论或实际问题,选择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课题选择在管理理论或知识创造领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或能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2.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科研调查、选题报告、理论分析、软件设计、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
为完成选题报告,研究生必须阅读80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英文学术论文不少于50篇。
选题报告由学生所在系应组织,必须在至少由3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成的专家参与,由硕士研究生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进度等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专家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3.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2)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或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观点和建议;(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应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
4.硕士论文基本完成后,应由系里组织预答辩,对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
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
5.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的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长学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贯彻学校“2+4+X,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按照AACSB 国际管理教育的要求,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宽广的研究视野,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掌握扎实、系统的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长学制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借鉴前人成果规范标准;研究设计严谨规范;资料收集全面规范;分析工具使用正确。
3.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撰写论文。
4.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宽广、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并熟练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能独立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及组织管理工作。
5 .能结合管理实践提炼科学问题,在本学科领域内能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1 .战略管理与政策分析;2.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3.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4.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6.投融资决策与风险管理;7.现代服务管理;8.复杂性科学社会网络分析;9.调度优化与组织决策;10.质量管理。
随着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需要,本学科将会拓宽研究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学习年限长学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4-7年。
四、培养方式1.长学制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可以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小组,协助导师指导长学制研究生。
2.指导教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长学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于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前,由导师与长学制研究生共同商议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开学后一周内可以根据开课情况微调。
3.长学制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可采用讲授型、研究型和探讨型方式进行。
提倡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
4.长学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转博资格考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通过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等主要环节。
5.长学制研究生以硕士学籍入学,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进行博士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并取得博士学籍,不通过者予以分流。
6.在取得博士生资格后,完成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完成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研究。
论文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7.长学制研究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长学制研究生在第6学期(博士阶段第4学期)由“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一次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
8.长学制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以及科研成果考核,均与博士研究生相同。
五、课程学习长学制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110学分(1学分相当于课内16学时),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3学分,通过考试或考查;另外必修环节为12学分;学术报告(预答辩)6学分,学位论文60学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长学制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要求注:课程学习中,本科期间超学分要求、已修过的研究生课程,且满足本学科硕士培养方案,硕士阶段承认其学分;但是,硕士阶段不得再选修本科阶段已修过的研究生课程。
非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加修1门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不计学分;且为选修研究生阶段课程而选修的先修课程也不计学分。
六、必修环节硕士阶段应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和初步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工作。
博士阶段应分别完成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活动。
1.“社会实践”是指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本学科规定的业务实践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