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二十八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所有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
主要包括
1.皮质激素:如醛固酮等,由球状带分泌;
2.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等,由束状带分泌;
3.性激素类:由网状带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指具有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或相同的生物活性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体内过程】
糖皮质激素口服、肌内、滑膜内和局部给药的吸收都很好。
泼尼松和可的松本身无活性,在肝脏转化成有活性的泼尼松龙和氢化可的松。
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大部分的皮质醇(80%)可逆地结合于一种糖蛋白-皮质激素运载蛋白(CBG)上;大约10%的皮质醇不结合CBG,而结合于白蛋白;另有约10%的皮质醇是游离的,正是游离的皮质醇具有生理活性。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消除主要在肝脏,首先进行经基化,其次是结合反应,最后代谢产物自尿中排出,通过粪便和胆汁的排泄很少。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和炎症病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
在炎症的急性阶段,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和消除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
在炎症后期,能减轻组织粘连和抑制瘢痕的形成,同时亦延缓伤口的愈合过程。
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1)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有抑制作用,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抑制体液免疫。
(2)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及其活性,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减轻过敏性症状。
3.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是体内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既可促进糖异生,又可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发挥抗胰岛素作用。
如果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会出现高血糖,甚至出现糖尿;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蛋白分解。
促进脂肪分解,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由于全身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不同,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以致出现面圆、背厚、躯干部发胖,而四肢消瘦的向心性肥胖的特殊体形。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盐代谢紊乱,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多毛、糖尿病、皮肤变薄等,一般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2)诱发或加重感染:主要原因为激素降低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必要时可合用抗菌药物。
(3)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和组织修复,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
(4)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5)其他: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诱发精神失常和癫痫发作。
2. 停药反应
(1)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长期用药者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当久用GCS后,可致皮质萎缩。
突然停药后,如遇到应激状态,可因体内缺乏GCS而引发肾上腺危象发生。
(2)反跳现象:长期用药若突然减量或停药,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复发,称“反跳现象”。
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
需加大剂量重新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减量、停药。
用法和疗程
1.大剂量突击疗法;
2.一般剂量长程疗法;
3.小剂量替代疗法;
4.隔日疗法。
第二十九章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第一节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甚为广泛、复杂,影响到机体的物质代谢、组织分化、生长发育以及多种器官的功能。
1.维持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适当剂量的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骨骼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如果在脑发育时期T3、T4不足,则不仅身体发育缓慢,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智力低下,造成“呆小病”。
2.促进代谢:甲状腺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增加耗氧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产热。
3.提高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敏感性:T3、T4能使机体对儿茶酚胺类反应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甲状腺机能亢进时会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
这种作用与肾上腺素受体数量的增多有密切关系。
甲状腺激素
【作用和用途】
1.促进生长发育:缺乏可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病或克汀病(小儿),应尽早补充治疗。
2.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
缺乏可致粘液性水肿(成人),用甲状腺制剂补充治疗。
3.反馈性抑制TSH分泌,用于缓解单纯性甲状腺肿;补充内源性甲状腺素不足。
【不良反应】
体温及基础代谢率升高,多汗、失眠、兴奋不安、心悸、心绞痛、心衰等,处理措施主要是调低剂量,必要时用β-受体阻断药。
第二节抗甲状腺药
抗甲状腺药是一类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消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的药物。
目前治疗甲亢的常用药物有硫脲类、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及受体阻断药等四类。
一、硫脲类
硫脲类是最常用的抗甲状腺药,分为硫氧嘧啶类和咪唑类,前者包括甲硫氧嘧啶和丙硫氧嘧啶,后者包括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从而阻止甲状腺内酪氨酸碘化及碘化酪氨酸的缩合,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同时,在外周组织中抑制T4变为T3,使血清中活性较强的T3含量较快降低。
【临床应用】
1.甲亢的内科治疗:用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不适宜手术或放射性131I治疗以及手术后复发的患者。
2.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感染、手术、外伤、情绪激动等诱因,可致大量甲状腺激素突然释放入血,使患者发生高热、虚脱、心衰、肺水肿、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时可致死亡,称为甲状腺危象。
大剂量使用本药可以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常选丙硫氧嘧啶,剂量为治疗剂量的2倍。
3.甲亢手术前准备:术前服用,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可减少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及甲状腺危象。
【不良反应】
1.白细胞减少症:是本类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定期查血象,如出现咽痛、发热,白细胞数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时,应按医嘱停用或调整用药,以甲基硫氧嘧啶和甲亢平为多见。
2.过敏反应:皮疹、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需停药或采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