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
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
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
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
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
”(林永仁、来层林2000)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
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
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
《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
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
(林永仁、来层林2000)西汉时,此种方法又被刘邦借用。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
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巴人的这种军战舞自此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渝舞。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咸宁元年(275年)又废为宣武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
隋因之。
唐初,巴渝舞列为清高乐。
”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乃奏罢之”。
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
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
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夔州图经》中有:“俗传正月初夜……以鼓为踏蹄之戏。
”这种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继承。
(王光,199 8)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终到摆手舞。
一、土家族以及他们的民间舞蹈——摆手舞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在土家族生息的这块地域内,确实被人类历史冷藏和积淀着丰厚的原始文化信息。
并且,这些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之中。
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异的风格色彩。
千百年来,也正是通过这些歌舞艺术不断地传递着土家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性格,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
(陈冬,2004)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为每年正月初举行。
《永顺县志》曰:“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祛除不详,名曰摆手,又曰调年。
”摆手分大摆、小摆两种,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古代战争的“马前舞”,再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还有源于农业生产的“农事舞”,以及生活中的打蚊子,梳头发等等动作,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这种舞蹈,群众性、娱乐性特别强,既是一种传统舞蹈,又是一种健身运动,世代以来深受土家群众欢迎。
清统治时期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溪州竹枝词》描写当时情景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司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以祈求吉祥幸福为主题,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纺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争、神话传说及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土家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
(《民族大家庭》,1996)二、摆手舞的起源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
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
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
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
”(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
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
”(林永仁、来层林2000)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
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
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
《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
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
(林永仁、来层林2000)西汉时,此种方法又被刘邦借用。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
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巴人的这种军战舞自此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渝舞。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咸宁元年(275年)又废为宣武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
隋因之。
唐初,巴渝舞列为清高乐。
”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乃奏罢之”。
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
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
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夔州图经》中有:“俗传正月初夜……以鼓为踏蹄之戏。
”这种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继承。
(王光,1998)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终到摆手舞。
明清以后,摆手踏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继续发展,土家山寨均设“摆手堂”,以摆手舞作为重要的祭仪歌舞。
每年正月初无论男女齐集堂中歌舞,“男女相携,翩跹而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摆手”有大小之分。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
“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
“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摆手”有大小之分。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
“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
“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