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
(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技或平衡障碍。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
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
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
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
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
5.疾病分期。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二)起病形式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而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三)诱因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天内发作数次,或几天内多次复发。
(四)年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已6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中风后遗症。
【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一、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二、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三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西医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2.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二)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并用。
二、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后遗症多为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丹参,党参)。
2.风痰瘀阻证(1)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竹茹,枳实,制胆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远志,天麻,茯令,丹参,川芎)。
3.阴虚风动证煎(1)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2)方药:天麻勾藤饮加减或镇肝息风汤加减(天麻,勾藤,羚羊角,决明子,菊花,桑叶,白芍,枸杞子,地龙)。
(二)其他治法(1)针体1)主穴: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针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辨证配穴:气虚血瘀加百会、人中、手三里,针用平补平泻;风痰瘀阻加丰隆、手三里、解溪,针用泻法;阴虚风动加涌泉、太溪、内关,针用平补平泻。
3)随症配穴:①上肢不遂。
极泉、尺泽、八邪、外关等,针用湾法。
②下肢不遂。
环跳、委中、昆仑等,针用泻法。
③肩关节痛。
肩鹘、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等,阿是穴刺络拔罐。
④视物障碍。
天柱、睛明、球后等。
⑤舌强语蹇。
廉泉、哑门穴、金津、玉液等点刺放血。
⑥口角歪斜。
针刺患侧地仓、迎香穴等。
⑦吞咽障碍。
完骨、天柱等。
⑧足内翻。
绝骨、丘墟透照海等。
⑨足外翻。
中封、太溪等。
⑩足下垂。
解溪等。
○11尿失禁、尿潴留。
中极、曲骨、关元等,针用补法。
○12认知功能障碍。
百会、四神聪、神庭、神门、太溪等,针用补法。
(2)头皮针:取患侧顶颞前斜线或顶题后斜线、数前线、顶中线等,针进人腱膜下层,一般留针30~60分钟,可留针4~8小时,隔天1次,各型患者均可应用。
(3)电针:根据瘫痪部位每次分别在上肢或/和下肢选1~2对穴位接电针,一般选阳经经穴,各型均可结合电针治疗,根据病情采用疏波或断续波,刺激量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决定,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佳。
一般软瘫患者多使用,肌张力增高后局部电针慎用,若使用可考虑在屈侧采用高频电针。
(4)水针:弥可保、维生素B12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曲池或足三里穴交替注射,隔天1次。
(5)腹针疗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滑肉门、外陵,留针30分钟,一天1次或隔天1次,对虚症明显的患者尤其适合。
(6)拔罐治疗:根据运动障碍、疼痛等部位选择相应经络、穴位进行拔罐治疗,隔天1次。
2.中药外用治疗红花9g、桃仁10g、丹参12g、艾叶5g等煎煮后外洗或熏蒸治疗。
三、西医治疗(一)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二)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三)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神经生长因子(施捷因或申捷注射液),肌内注射,一天1次,每次1支。
(四)康复治疗1.根据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表1)的治疗(1)Ⅰ-Ⅱ级:软瘫期其功能特点为脑卒中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即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菱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2)Ⅲ-Ⅳ级: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碑血鑫产六券(3)Ⅴ-Ⅵ级: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运动,甚至能进行协调的单关节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加理为协调性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
2.并发症的治疗(1)肩痛:患侧肩利上肢的肌张力异常与处置不当、肩关节粘连性改变、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均是导纹肩痛的原因。
肩痛治疗主要句括:物理因子治疗有益于缓解肩痛;对于肩-手综合仕引起的肩痛,还可采取缠指法以向心性的挤压促进血液循环,目前有着同样机理的“气压打法”(也称充气循环)也广泛用于患肢水肿的治疗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
对于肩带痉挛引起的疼痛还可采用肩带松弛法治疗。
(2)吞咽功能障碍:存咽功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治疗性进食训练。
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治疗性进食训练则是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进行的训练。
采用吞咽电刺激治疗仪治疗,一天1~2次。
(3)言语障碍:失语症患者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在听及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障跳书写障碍。
在功能训练方面要坚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针对这四个方面障碍的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
(4)认知功能障碍:可进行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半侧空间忽略训练等以提高认知功能。
(五)其他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微波治疗、心理治疗等。
【诊疗策略选择】一、诊疗流程(图1)图1 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流程脑卒中患者门诊,病程半年以上者,诊断为脑卒中后遗症,应用改善脑功能、改善微循环等相关药物,应注意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预防复发,同时辨证分型,明确患者属于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或阴虚风动型,给予针灸、中药辨证施治,对于病情稳定者,可以配合康复训练。
二、辨证要点半身肢体活动不利,偏身麻木,或有言语困难为辨证要点。
后遗症期以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虚血瘀、风痰阻为主要病机特点。
三、用药特点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医界有许多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
在这个阶段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然而中医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症状,使机体阴阳处干平衡状态,预防再中风。
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随证加减药物外,常须结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如偏瘫日久,可加重活血通络药;而疗效不显者,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加强活血破瘀通络作用,同时对气虚明显者要加大补气药的剂量,如黄芪可用至60g;如上肢偏废者,可加桑枝、桂枝等以通络;如下肢瘫软无力者,可加牛膝、续断、杜仲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结合外用,以提高疗效。
四、治疗特色针灸在脑卒中及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药结合,疗效更佳。
大量研究观察认为治疗本病,当辨明病因,辨证结合辨经,确立治则,针药结合,身心并医,突出治瘫,兼顾全局。
1.在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中,针刺手法以攻补兼施或补法为主。
尤其对许多老年患者,气血运行缓慢,久病阴阳俱损,常致瘫侧发凉,肤色变暗,气血阴阳皆不足,非一朝一日所能取效,治当缓而图之,针灸治疗应增加针刺关元、气海等穴位,加强扶正培元之功。
对病程较长者,可采用先针刺健侧,再针刺患侧的方法。
2.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及后遗症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当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时针灸应尽早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