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成立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
故选D。
【答案】D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
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3.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
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C项“放弃”的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项错误。
【答案】B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答案】D5.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D项。
【答案】D6.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表格信息可知,1966—198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答案】A7.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解析】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答案】C8.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
【答案】B9.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解析】B、C、D三项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通之处,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A10.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的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③“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政治改革使权力分散,没有更加集中,①表述有误。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损失,但是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失败,④表述有误。
故选D。
【答案】D11.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这里主要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12.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体现出( )A.指令性计划减少B.商品经济发展C.计划体制的弊端D.公有制被打破【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并未体现出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C13.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
”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 )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B.突破了苏联模式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70年”,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此时苏联工业经济发展尚未停滞,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之后的前两次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加速器”是指致力于军事工业,比如发展核武器,故C项错误;“踩刹车”指在前两次改革始终未突破苏联模式,仍坚持传统的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D14.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毁灭”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A项错误;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这个超级大国“毁灭”是1991年,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
【答案】D15.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过改革后经济获得发展,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严重政治危机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解析】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下放中央权力,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C二、材料分析题(共1大题,满分2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3月,南斯拉夫同苏联发生冲突。
6月28日,苏联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对南共进行公开指责,并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
材料二1951年,铁托在答外国记者问时说:“我们在以前的政策中犯了错误……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也犯了错误,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方法。
”材料三1949年12月,南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成立工人委员会的指示,推广工人自治。
起初在215个企业中建立自治机构,后来扩展到800多个企业。
材料四1952年11月,南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自治条件下党的任务和作用问题。
大会认为,工人自治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大会决定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认为党不应该直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学亮《1956年毛泽东谈批铁托:那时不听斯大林的话不行》(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铁托在南斯拉夫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
【答案】(1)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破裂,南斯拉夫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内容:经济上,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
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削弱了党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