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课堂参与度:六年级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参与度高,对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能理解本课知识点,积极参与学习环节中。
目标达成率:同学们对本课中要求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都能掌握。
作品创意性:在这一节课中课堂上通过的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且从探讨中发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方法、材料制作未来的学校模型。
难点:小组协作,大胆想象并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学校规划图。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直尺、铅笔、彩笔、白纸;泡沫塑料板、废纸盒、饮料瓶、橡皮泥、美工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变身规划师,设计出了学校二十年后的样子。六年时光匆匆,我们即将离开哺育自己成长的母校。这节课一起将未来的校园制作成精美的模型送给母校,好吗?(板书课题)
情感提升:本课提升了同学们感知美、创造美,传统美的魅力和能力。
课堂习惯:高年级也是毕业年级课堂养成习惯较好,能正确很好的使用工具,有收拾整理的习惯。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0年后的学校》
课时
第2课时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的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即在设计校园规划布局图的基础上增添了制作校园立体建筑模型,这样就形成“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2.播放《毕业歌》,师生一起回顾六年的校园生活,在毕业歌的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毕业季之际学会感恩!
七、板书设计
二十年后的学校
布局设计建筑造型色彩装饰
折、剪、切、挖、贴、画
[设计意图]: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明确,掌握重点。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课堂参与度:六年级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参与度高,对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能理解本课知识点,积极参与学习环节中。
2.二十年后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课件——现代化校园情境图)(学生答:略)
今天,让我们都来做设计师,为我们的学校规划美好的未来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熟悉的校园情境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母校设计美好未来的情感。
二、直观分析,了解新知——校园分区与布局
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边仔细观察,看看学校里都有哪些建筑,试着按照建筑的功能给学校划分区域。
通过这一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校园规划知识,用绘图设计、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母校美好未来的愿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废旧材料,探索、尝试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和发展,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也更加关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对学校的留恋难以言表,所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手绘未来学校的规划图。
教学难点:小组协作,合理规划未来学校布局,体现校园文化。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导课
1.(出示课件——校园平面图)
这是我们的校园平面图,哪位小向导来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学生答:略)
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是以为师生服务为宗旨,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及景色优美的生活休憩场所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校的功能布局与校园环境的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标达成率:同学们对本课中要求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都能掌握。
作品创意性:在这一节课中课堂上通过的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且从探讨中发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情感提升:本课提升了同学们感知美、创造美,传统美的魅力和能力。
课堂习惯:高年级也是毕业年级课堂养成习惯较好,能正确很好的使用工具,有收拾整理的习惯。
(小组探究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校园分区:
●校前区:大门(门脸)展示校园形象
●教学区:教学楼、办公楼
●生活区:宿舍、食堂、繁茂树木
●体育活动区:体育馆、游泳馆、跑道、草坪等
●综合活动区:图书馆、实验室和美术、舞蹈等专用教室
由此可见,校园可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及综合活动区等功能区域。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又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区,故其设计应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宜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设置较多的圆桌、圆凳,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和发展,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也更加关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对学校的留恋难以言表,所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规划知识,能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三 、小组交流 明确分工
四、创设情境,大胆创新
分小组完成未来学校的建筑模型制作
五、展评阶段,课后延伸
1.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创作成功,还要关注课堂上那些不太出色的作品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拓展阶段
1.教师总结:今天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作品完成得都很棒!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会学习到更多知识,增强能力,成为我们家乡、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二十年后的学校》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的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即在设计校园规划布局图的基础上增添了制作校园立体建筑模型,这样就形成“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这一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校园规划知识,用绘图设计、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母校美好未来的愿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废旧材料,探索、尝试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规划知识,能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2.有意识的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形式原理,设计校园规划图。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并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校园建筑模型。
3.情感: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先动手制作,体会合作创作品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意识的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形式原理,设计校园规划图。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并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校园建筑模型。
3.情感: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先动手制作,体会合作创作品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直观分析,探究方法
(出示课件)在这些模型中,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学生答:略) .
板书:布局设计对称与均衡之美
建筑造型节奏与韵律之美
色彩对比与和谐之美
装饰变化与统一之美
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模型呢?你们都发现什么? (学生答:手工纸、卡纸、泡沫板、废旧纸盒、饮料瓶等)
分别用到哪些方法? (学生答:折、剪、切、挖、贴、画等)
三、深入探究,感知方法
五 、展评阶段 评价总结
(1)展示欣赏。
(2)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意图与创意。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本次作品可以拿到前面展示,学生可以走动欣赏。通过生评、自评和师评,对学生的构思、动手和整体效果给出评价。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创作成功,还要关注课堂上那些不太出色的作品给出建议和鼓励。
教学反思与改进
六、拓展阶段
1.小结本课。
2.欣赏立体模型视频。下节课我们将在平面设计图的基础上制作立体模型,请同学们根据制作需要提前准备好工具、材料。
七、板书设计
二十年后的学校
校园区域规划:平面图/立体图
●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
●体育活动区●综合活动区
[设计意图]: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明确,掌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