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大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受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给予自身相应的情结、情感、动机、目标、看法、行为和结果。
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胜利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
不仅工作的主动性和兴趣受到压,其身心健康和工作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始终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教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下面针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期望能够对老师们有所帮助,并借此祝老师们教师欢乐!(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 能主动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爱自己。
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例如,具有敏锐的观看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合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 喜爱教师职业,主动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劝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 具有稳定而主动的教育心境教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主动,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 能自我掌握各种心情与情感艰难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决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镇静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相处,主动看法(如敬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看法(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7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进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主动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整一、端正认知1. 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之一,工作得接受很多人--学生、学生家长、校长、教研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至整个社会--的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
全部人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
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包括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
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看法、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为自己设定高不行攀的目标。
自我概念是在阅历积累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
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学问的积累分不开,一些教育学者的讨论结果也说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学问,以加强自身修养。
此外,教师也应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状况的资料。
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晰地知道他是否到达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得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自我认识就越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决,自我评价就越全面,他也就越自信。
同时,个体因为了解自己,由己及人,也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别人,更简单接纳、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缺乏之处也能泰然处之。
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特别有利的。
2. 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许多方面,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等。
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殊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受,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
假如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阅历,失败就是胜利之母。
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念的老教师在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有关课程的话题的时候,他会心态平和,语气坚决,因为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对课程问题的接触和思索比圈外人更多,所以自己对教育形势的把握应当比圈外人更客观。
这样,当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就课程问题提出不同意见时,他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就不会受到影响,同时,他也能坦然接受对方的正确批判和合理建议。
3. 换个角度想问题客观地讲,一个教师很难满足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全部要求。
而且,有些期望(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是特别极端的。
一位数学老师或许会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把握每节课所教的学问点,他也知道有很多自身无法掌握的因素将使得这种期望永久不能实现。
虽然在常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期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好像这个目标是可以到达的这一倾向,但是,他或许会依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作一些调整,比方不再幻想张三能跟李四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差太多。
一次期末语文考试,某班有60%的学生成果良好,30%左右的学生牵强过关,还有几个考得一塌糊涂。
教这个班语文的老师失败了吗?这取决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对自己特别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种可能是他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觉得多数学生成果良好,他在客观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已经做得很好了。
前一种看法,会让教师体验到挫折感和担心、焦虑等负面心情,而实行后一种看法,教师照旧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
教师应当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生活中的"失败',许多时候,这种"失败'事实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肯定客观。
教师有时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需要适时当一下阿Q。
很多教师或许都有过因班上某个学生犯事而受到学校处分这类的经受,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由教育失当造成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调适情感1. 心情掌握2. 合理宣泄3. 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三、转变行为1. 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
当一个人的多种角色发生冲突,主体分不清自己是谁时,焦虑就简单产生。
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通常新教师在参与工作的头几年里,都会把大半时间花在教师这个新角色的学习上。
新教师的很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意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教师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增添预见性,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当教师开始适应他扮演的"教师'角色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焦虑水平就会减低。
2. 个别或集体商量人们(包括教师自己)往往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无所不能的。
所以很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宁愿压抑自己的心情在剧烈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商量问题或是寻求帮助。
他们可怕承认自己在教学中有困难,认为一旦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或教学失败。
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事事顺利的。
与同事沟通商量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阅历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
3. 坚持锻炼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
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添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
4. 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是老实、有士气、情愿进步和进展的表现。
让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心情发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5. 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现代社会飞速进展,新的学问层出不穷,教师假如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社会的进展。
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殊宠爱并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而不敬重教师。
所以,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学习和把握新的学问,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把握新的教学方法,到达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进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6. 寻求新的工作体验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简单使人精疲力尽,需要休息和放松。
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
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学问面。
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阅历、主动心情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地促进教育工作。
7. 调换环境这当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走的最终一步棋。
教师假如真的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一无是处,或许最好的方法就只有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了。
恶劣的环境确实使人无法忍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损害极大。
在这种状况下,调到另一个学校、另一个地区或是干脆换一种工作,是明智而非怯懦的表现。
这不仅替教师解决了问题,对他所教的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当前,教师群体由于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和媒体压力,使得80%的教师身心健康都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个不争的严峻现状,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呢?具体地讲,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
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宽慰自己,把握调适心理的方法,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悦纳自我。
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
许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从而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一些教师有追求完善的倾向,总是挑自己的毛病,以为这是为了自己好,其实这恰恰是跟自己过不去,不但做不到完善,反而造成紧急,让自己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