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研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后被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在我国,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例如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方向性与顺序性。
循序渐进其三,不平衡性。
不同教育内容、方法其四,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的矛盾。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开始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意性在显著增长,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青年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量力性原则”(二)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5岁以前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
2~3岁时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2~3岁时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时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时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觉动作阶段(0~2岁)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这个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他们不仅能从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食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斯基强调,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给中学生带来的种种变化表现在:1.喜欢争论2.理想主义(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即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的转化。
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老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老年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同伴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看,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与序列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IQ超过130的人为智力超常,仅占2.27%。
IQ低于70的为智力障碍,也仅占2.27%。
加德纳认为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成熟时间的差异。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特征、类型、性别差异(一)性格的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二)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三)性别差异:美国的麦考比和杰克林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认为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他们认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其次是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
(四)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杜威“学习即生活”,适应就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