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书一、小组背景:高中到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在大学这样一个林子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更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自我认识片面,以及找不到自我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和自卑。
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
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的寻找真正的自我,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发掘自己潜能。
帮助其顺利成长和了解自我。
小组的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只要是在自我认识,以及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上有困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加入本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
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同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
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大众社会论者李斯曼: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而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会忘记潜在的自我。
三、小组设计小组目标: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寻找自我、了解自我。
小组目的:1、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
3、对自我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4、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服务对象: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想寻求潜在自我的同学小组性质:自我发展小组、社交小组活动次数:五次小组人数:10-12人活动时间:2012年3月---2012年4月活动地点: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实验室招募方法:1、自愿报名;2、在学校内张贴招募海报;3、到班级和宿舍进行介绍并发放宣传单;●若人数过多则先对报名者进行了解,然后筛选部分合适的报名者入组;●若人数过少则加大宣传力度,或在自己专业寻找组员。
工作员分工情况: 共3名工作员。
1名为主持人。
2名为助理工作员;其中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活动进行记录、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另外1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估、填写小组活动评估表。
第一节活动内容主题:小组的形成和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时间:35分钟——54分钟第二节活动内容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一)时间:50分钟——70分钟第三节活动内容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二)时间:60分钟——90分钟第四节活动内容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三)时间:30分钟——45分钟假如我是你本节主题:同理心探讨——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第五节活动内容本节主题:走近你,认识我·自我探索与分享(四)时间:30分钟——45分钟四、评估方法:1、工作员自我评估每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填写小组主持人的自我评估表;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工作员填写工作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表。
2、小组成员评估每一节的活动结束之前,鼓励小组组员针对本节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全部结束后,要求的所有组员填写对整个小组的评估表。
3、督导或助理工作员评估每节活动结束后,由助理工作员填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评估表。
五、应变计划附录1:《气质调查量表》请认真阅读下列各题,对于每一题,你认为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在后面括号里填“+2”,比较符合的填“+1”,拿不准的填“0”,比较不符合的填“-1”,完全不符合的填“-2”。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声、危险的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喜欢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能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
18.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时,别的事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境,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或师傅讲授新知识、技术时,总希望他讲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地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活动,或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44.接受一个任务后,希望把它迅速完成。
45.认为墨守陈规比冒风险强些。
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物。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使我高兴起来。
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
49.对工作抱认真严谨、始终一贯的态度。
50.和周围人们的关系总是相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已经掌握的工作。
52.喜欢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小时候会背的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
57.喜欢有条理而不甚麻烦的工作。
58.兴奋的事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就很难忘记。
60.假如工作枯燥无味,马上就会情绪低落。
[测量结果的解释]一、胆汁质,包括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各题;二、多血质,包括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各题;三、粘液质,包括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各题;四、抑郁质,包括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各题。
气质测验量表为自陈形式,计分采取数字等级制,即非常符合+2,比较符合计+1,拿不准的计0,比较不符合计-1,完全不符合计-2。
分别把属于每一种类型的题的分数相加,得出的和即为该类型的得分。
最后的评分标准是:如果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如两种气质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二种气质的混合型;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由此可能具有13种类型。
(1)胆汁;(2)多血;(3)粘液;(4)抑郁;(5)胆汁-多血;(6)多血-粘液;(7)粘液-抑郁;(8)胆汁-抑郁;(9)胆计-多血-粘液;(10)多血-粘液-抑郁;(11)胆汁-多血-抑郁;(12)胆汁-粘液-抑郁;(13)胆汁-多血-粘液-抑郁。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型感受性低,有一定耐受性,反应快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行为有一定的可塑性。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急躁。
多血质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外倾性明显,行为可塑性大。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转移,兴趣变化,缺乏持久力。
黏液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具有稳定性,情绪兴奋性,内倾性明显,行为有可塑性。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
抑郁质弱型(抑制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内倾性特别明显,行为可塑性小。
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能察觉他人易察觉的事物,富于幻想,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