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社交能力提升小组
小组主题: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其社交能力
导师:周林波
工作人员:漆利莎关博文
组员:曾怒虹、卿梦丽、刘向峰、李北亚、王婉莹、丁文静、王欣
理念
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进而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研究表明,以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人人网、BBS等为代表的网络交际载体,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社交在给大学生当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同学过分依赖网络社交,逐渐造成了语言、行为表达的心理依赖,进而导致其现实社交能力的弱化,甚至部分丧失。
对网络社交的过分依赖,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真正“社交网络”,从而与家人、亲朋好友交往时间的减少,加剧了个体的社会疏离,产生负面效应。
根据小组对大学生群体社交生活的长期观察,对网络社交过分依赖的同学,大多在现实社交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沉默寡言、与他人沟通困难,近者影响了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远者可能对其今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的过分依赖,是由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
但对于不同的个人,又有不尽相同的东西。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很多同学是因为突然到一个新的环境,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感,没有进行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开拓,逐渐把自己畏缩在狭小的空间之内,心理上也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为了寻找新的心理平衡点,便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之中,甚者因过分依赖而无法自拔,现实社交能力也就逐渐弱化,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其次,一些同学本是要有效的运用网络社交来加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可是在运用社交网络时,却无法辨认社交网络的利弊,逐渐扩大网络社交的消极影响,一味的着迷于网络的自由、开放,憎恨现实社交生活的人情世故与复杂,开始逃避现实社交生活。
因此,若要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恢复、增强其现实社交能力,大学生必须先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然后认识到认识到网络社交的利与弊,理性的做出判断和选择,处理好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其现实社交能力。
这个小组会让组员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环境现状;之后,会有效的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接着就会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会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活动来增强组员的现实社交能力。
有效的使用小组方法介入可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支援网络,并从组员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去改善,而且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做改善的思考。
理论架构
本小组的对象是那些过多依赖网络社交,而缺乏现实社交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首先,马斯洛认为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现在的大学生生活稳定,有较多的闲暇空余时间,有一部分学生花较多的在网络上,他们忙着在QQ、人人或淘宝旺旺等虚拟的空间里认识新的朋友和他们聊天、打游戏,在网络社交中他们如鱼得水,而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他们极少参加社团活动或者聚会,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时,却又不善言辞,不知该如何与人相处。
所以,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提供现实社交技巧、改善现实社交弊病、提高现实社交能力的小组,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另外,现在QQ、人人等都是大学生沟通交流普遍使用的工具,大家通过这些与老朋友、老同学保持联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沉溺于网络的社交,所以我们的对象不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而且着重强调最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是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提供社交技巧,训练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后,他们能及时用到积极参加校园各种活动,真正及时的参与到现实社交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此外,在小组的沟通法表达技巧训练中,会较多的使用行为治疗,矫正,因为假设人的行为是学习的来的,并且是有规律可以预测的。
因此,要透过准确的观察。
加上此理论觉得行为是由环境和外界刺激而决定的,因此,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而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很高。
正因为小组希望能改善他们的现实社交中的窘境,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而在学习这些技巧的过程中,行为理论指出透过模仿学习、回馈及正面鼓励,是能逐步帮助学习和运用的。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用正面增强和模仿。
在正面增强方面,在提供沟通表达计较训练后,若组员能在组中适当运用,工作员便会当中给与该组员口头上的称赞,来加强这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至于模仿示范,工作员会以角色扮演的办法,示范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是供组员观察的模型,引导组员模仿学习。
同时,组员间也会相互观察,对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加以仿效,也同样起到了模仿作用。
目标及目的
目标:减轻组员(主要为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其社交能力。
目的:
1.让组员认清现状,认识社交网络的利弊,擅于取其利而舍其弊,合理适度地使用社交网络。
2.在活动中,通过组员的相互沟通合作,感受网络虚拟社交与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不同,鼓励组员多参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3.学会与人相处,把握现在,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
服务对象
1.资格:在校本科大学生
2.特点:对社交网络有一定依赖,想要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大学生
小组特征
1.性质:社交提升小组(封闭型)
2.节数:六节
3.日期:2012年4月13日至5月18日
4.时间:下午3点到4点半
5.地点:学院社工实验室
6.人数:工作员1人,助手1人,组员7人(共9人)招募方法
1.在学校内张贴海报和放置展板。
2.发放宣传单,并在樟树林上进行宣传。
3.工作员在学院亲自邀请招募对象参加。
4.若人数不足,则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参加。
每节活动内容
第一节活动内容
第二节活动内容
第三节活动内容
第四节活动内容
第五节活动内容
第六节活动内容
问卷
1、你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吗?
A、很重要
B、一般
C、不是很重要
D、很不重要
2、你自己平时在人际交往时注意了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吗?
A、经常注意
B、偶尔
C、没想过
3、你觉得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选)
A、说话
B、表情
C、动作
D、眼神
E、其它细节动作
4、你认为你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吗?
A、是
B、不是
C、不清楚
5、你觉得人际关系能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6、你做过兼职或打过工吗?(若没有,则跳过第七题)
A、有
B、没有
7、在你做兼职或打工的时候你觉得人际关系对你产生了影响吗?
A、有影响
B、没有
C、不清楚
8、你觉得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你有帮助吗?
A、会
B、不会
C、不知道,没想过
9、你跟你父母的关系如何?
A、很好
B、良好
C、不怎么样
10、在家里你帮你父母做家务吗?
A、有,经常做
B、偶尔做
C、没做过
11、你觉得处理人际关系是否应该从家庭做起?
A、是的
B、不是
C、不一定
所需资源
1.工作员一名(负责在活动中的统筹和具体开展,引导组员积极融入活动)
助手一名(协作工作员作小组并负责杂务)
评估方法
1.每一节活动完之后,让组员发表对此节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小组工
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小组最后一节,各组的分享及意见。
3.工作员及助手在小组进行时进行观察以及每节活动后的总结。
4.登记出勤率及判断组员的参与度以及每节过后的投入程度变化。
5.工作员可与每一位组员交谈,得到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6.在开组后一周,制定一份问卷看组员的想法的变化,并观察组员的
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