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相关观点
• 1.对新课程改革众议\2005年中国数学会教 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发言之二.doc • 2.对新课程改革众议\访谈.doc • 3.对新课程改革众议\评价数学新课程要把 问题找准.doc • 4.对新课程改革众议\北京四中谷丹老师在 在2005年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 会议上的发言.doc
改革的目标是: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 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 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此次课程改革的进程概述
• 对基础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1997)调查 • 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1998) • 起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1998--2001.6) • 研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1999—2001.6)对
通过学习 提高认识 上升理念 形成观点
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象一:“包办代替” 虽然教师关注了新知识生成和发展过 程,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 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少独立探究 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 出“主意”、想“点子”、抽象、概括、 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v 05年义务教育全部进入新课程,目前进入新课程的
有一亿多学生,已经有四届中考毕业生;至06年9月共 有10个省高中进入课改,07年9月又有五个省进入: 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05年:江苏
06年:浙江、福建、辽宁、安徽、天津
07年:北京、吉林、湖南、陕西、黑龙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
2005年5月16日,教育部组建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对义务教育 数学课标进行调 整和修改。 数学课标修订定于2007年底结束。 其他课标修订也于2007年五月逐 步展开。
两年多来数学课标修改 所进行的工作:
• 全国抽样调查及实地调研05.6.数学课标
(调研报告)(05-11-11).doc
教材评价公告制度
教材选用委员会
※ 教材质量跟踪评价制度
• 首批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实验 (2001年9月) • 各地扩大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2002年 开始) • 开始国家与地方的教师培训(2001年开始)
11
• • • •
对课程标准修改展开讨论(2003年开始) 启动高中课改实验(2004年,四个省) 第一批课改毕业生(2004年9月) 关于课程改革所引发的争论(2005年) 2005年是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 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年
• • • •
长春会议 05.7. 重庆会议 05.11. 北京会议06.4 南京会议 06.10.
关于《标准》修改的原则:
• 以《义务教育法》和《纲要》为指导,以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宗旨。 • 以课改实施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 果作基础,始终坚持课程改革方向。 • 实事求是地对待各方面所反映的情况、问 题和建议,平等对话,求同存异。
三、当前课改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当前课改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 坚定课改方向,推进课程改革
仍然需要解决认识问题 动力系统既需要定力也需要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课程改革
--------肯定方向,正视问题,理性思考, 不断超越。
• 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 • 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 • 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课堂教学的现状
• 教师的困惑: • 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 学生的困惑: • 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自己 作就不会?!
课堂教学的现状
“包办代替”导致:
学生缺乏学习责任感(讲得不好,所以学不会)
剥夺了能力发展的权利(听得懂,不会做)
失去了情感培养的机会
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象二:“以点带面”式的教学提问
• 力求加强《标准》在课程实施中的可操 作性 • 注意用科学、辨证的态度处理好课程实 施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如: 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 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
• 对新课程改革众议\新课标修订前后的比 较.doc
课程标准与大纲
• 《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的规定 以知识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七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次:始于1951年8月,由政务院颁布了改革学制的命令。
第二次:始于1953年,至1958年,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 化对课程作调整,对教材内容作改革,学制为12年。
第三次:始于1959年,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学制
为10年。 第四次:始于1963年,总结“教育大革命”经验教训,确立以“双基 ” 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第五次:始于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制定新大纲新教材,学
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
——————张奠宙 宋乃庆
当前数学的十大争鸣问题 ——————张奠宙
当前课改形式化的体现
• • • • • “引入风” “问题风” “讨论风” “精讲风” “课件风”
课题引入:
• • • • • • 三、引入要思考的问题: 1、引入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数 2、创设的情境值不值得思考 3、情境是不是人为创设的 4、对教学的内容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 5、学生提出歧意怎么办
两位院士的观点:
• 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 与以前相比,水准下降,特别是几何证明
• “精心挑选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 到理性的飞跃,但堆砌例子,只能干扰学生的 思维,就象在一间房子里挂满各种美丽的装饰, 却把承重墙推倒了。”
• 王策三观点:
课程的本质是知识
为考试而教也不能 笼统说是弊端。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 反映了一股“轻视知 识”的教育思潮。
新课程改革众议\中国数学会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发言摘 要.doc
• 研制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01—2003) • 启动各学科教材的编写与审定(2000年至今)
形成教材选用机制,促进教材多样化
※ 建立教材编写资格的立项审核制度
人员、经费,编写思路、样章,独创性 ※ 建立教材审定、审查制度 审查委员库 立项 审查 出版 实验 ※ 教材选用的民主决策程序
• 2005年3月初,北京“两会”上姜伯驹、刘应 明两位院士的意见 • 新闻媒体、民间会议、网络上的讨论沸沸扬扬 • 教育理论界的学术争论(王策三、钟启泉,新 课程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 • 一些课程标准受到质疑(语文、科学、物理) • 高中课改进程减缓
中科院院士姜伯驹:
• 《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对新课程 改革众议\姜伯驹.doc • 对新课程改革众议\支持姜伯驹的典型言 论.doc
《教学大纲》是一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规 定的内容教师是否教了,学生是否掌握了)
课程标准与大纲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阐述
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能力、经验、智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定位
• 人人学有价值 人人都能获得 的数学 良好的数学教育 • 人人都能获得 不同的人在数 必需的数学 学上得到不同的 • 不同的人在数 发展 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
例子
• 例1:讲解勾股定理时的情境 • 师问:“下面是三个直角三角 形三边的长:3,4,5;5,12, 13;7,24,25。请大家找出 各个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 生答: 32 4 5 5 2 12 13
7 2 24 25
例子
• 关于两个负数的积为正的问题 •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梁平县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培训讲座
主讲:梁平实验中学 2008年8月 阳明洪
一个基本观点:
• 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的
课程生长即教师生长
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
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进程概述
二、课程改革的近期动向 三、当前课改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 第八次改革
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它可 能对解决某一问题行之有效,但对于解决另一问题就无效,为此我们要正 确选择。 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改 革迈出了一大步,这不仅更新了观念,也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我们不应每 堂课就去用多媒体教学,它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内容中,一些不易 被学生接受、理解的,可借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 象,有利于学生接受且效果好,但是我们不能刻意追求。例如,空间图形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及创造能力,如果把空间图形在多媒体上 一放,形象、生动、直观,不用思想一看就懂,那就无所谓培养学生的想 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了;又如几何证明的多种方法也是无法根据学生的思路 解答的。所以,对教师来说,多媒体应该要学会使用,但不要把它变成主 要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的实施,集中在理念的理新。新的理念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教 学数学的新理念,实际上是靠数学教学内容来支撑和体现的,仅仅停留在 理念的层面上而不去研究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于问 题较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一时间,绝大多 数学生都没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仅有个 别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请个别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表述他们的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的现状
• 现象三: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仍旧处于 形式化阶段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整合)
对新课程改革众议
• 1.对新课程改革众议\反对姜伯源自的典型言论.doc• 2.对新课程改革众议\何小亚辩姜伯驹院士.doc • 3.对新课程改革众议\建议尽快修订新课标.doc
二、近期课程改革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