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五环节教学法”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苏轼师生问好。

一、导学1、屏幕显示图片:一轮圆月,几只竹。

文字: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音乐:古筝曲——月儿高。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光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寄托了太多人类的感情与思念。

生快速抢答。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词?生: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那么,中秋之夜,苏轼举杯对月,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走进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苏轼的《水调歌头》。

(出示课题)2、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请同学明确。

生:学习目标①、进一步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②、读懂全诗,掌握重点词语。

③、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④、背诵全诗。

师:带着目标上路,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二、自学师:咱们接下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首先是对宋词这一文学常识的了解,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生:我补充一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比如“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说的非常完整,谢谢你给大家的讲解,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预习时用心,才能展示时精彩,请坐。

师:刚刚有提到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收集苏轼的相关材料,不知怎么样,是不是也能像刚才的那位同学一样精彩呢?谁来说一说?生: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谁来简介一下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五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师:是呀,满怀的思绪只能对月倾诉了。

这样的苏轼又会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词,看谁能把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流畅,但是上片中心情的抑郁惆怅表达的不充分,另外,应该是不胜(shēng)寒,他读成了四声。

我来读一遍。

师:好,比刚才那位同学的高了一个层次,但还有读错的音,个别句子停顿不恰当,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时,对这些基本的知识下的功夫不够。

要读好一篇文章,字音、文义、技巧、感情,都很重要,下面我们先正音,理解文义,然后再读。

屏幕显示以下内容:1、注音并释义宫阙()绮户()婵娟()不胜寒( )丙辰()琼楼()朱阁()无眠()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 婵娟: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生:齐读生词。

生:文义略。

师:现在我们来听读这首词,看看别人是怎样处理的,想想一会儿自己如何来诠释这首词。

师生听范读。

师:你从他的朗诵里听出了苏轼的什么情感?生:我听出了初始苏轼内心是犹豫惆怅的,是孤寂愤懑的,后来他渐渐放开了心胸,变得乐观豁达,同时还有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师:你听的很认真,那你读读看吧。

生读。

小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师:词大多都可以谱曲来唱,这一首更是很流行,我们听一听歌坛天后王菲是如何演绎这首词的,大家可以跟唱,若是不会,音乐课代表可给音乐老师建议学一学。

师生听看王菲的《水调歌头》,大屏幕显示视频。

师: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已经触摸到了苏轼的灵魂,为了离他更近,与他共鸣,我们来探究以下内容。

三、探究屏幕显示:1、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从中你读出了什么?4、词中哪句话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5、从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个人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每组可选1到2题,派代表展示,尽量让那些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同学参与。

)四、展示生:我们组选第一题和第四题,我回答第一,另外一个同学回答第四。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片写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抒发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生:词中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前一位答的完整,后一位找的准确。

是呀,作者极力抒写对明月的赞美和向我,可有难舍人间真情,那种矛盾,那种挣扎,其实也暗示着作者对出仕、入仕的态度。

下一组。

生:我们组选第二题和第三题。

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夜已深了,我却难以入睡,这种思念入骨的苦痛跃然纸上。

生: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中我读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必然的规律。

生:我代表我们组就第三题第二问谈谈看法,我从中读出了词人开阔旷达的性格。

生:我从中读出了人如果遭遇不幸,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

比如上期期末考试我成绩退步了,我伤心过,可我迅速调整心态,在假期查漏补缺,我觉得我现在上课、做作业特别有信心,我相信我在中段考试成绩一定会进步。

师:说的真好,平常心可以教你坦然,自信心能够创造奇迹。

联系自身,更有说服力!掌声响起了!生:我们组就只好选第五题了,真如老师说的,最后说肯定吃亏。

(耸肩,生笑)我认为作者是一个有着豁达胸襟、豪迈情怀的人,从他情感的变化就能看出。

由此,我学到了——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生:我以打油诗的形式谈谈我的收获:人生挫折何其多,笑声呵呵能闯过。

师: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今天的课堂舞台,你们都是明星。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都能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旋出最美的舞姿!五、课堂小结以幻灯片形式作结。

幻灯片内容小结课文上阙:对月饮酒(写景)借景抒情下阙:对月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六、课堂检测师出示: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_。

“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和。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名句, 。

七、作业布置师:第一,把这首词改写为一篇散文,根据词义创作一幅画,唱好《水调歌头》这首歌,三者任选其一。

第二,开始着手收集古诗词,可选择一类的,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做专辑准备。

八、课堂总结大屏幕显示一张唯美的图片:琼楼玉宇、宫阙、明月。

文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形式:若隐若现)音乐:王菲的《水调歌头》。

(声音低)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字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词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师生互别。

教学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