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参评课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湛江市第二中学陈鹏一、课前热身1、情景创设,自然导入师: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很多人都期待这个团圆日子的来临,可是,你们想一下,假如你是名外出辛苦打拼的农民工,你是一名异地苦读寒窗的学子,或者你是驻守边疆的战士,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日子里,望着这圆圆明月,你会有怎样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看看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思。
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2、检查预习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你们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所以把你们分为红、蓝、绿三大组,每大组各由四个小组组成,每个小组都配了块白板和笔,这节课设计了几场比赛,每个小组的努力都会为你们的大组加分的,我想看看这节课结束后,哪个组是冠军组,有奖励的!同学们,加油了!师:首先,我们来热身一下。
关于这首词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了,现在是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我们第一轮比赛是进行抢答,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白板上,哪组写好并且最快举起来的,只要答案正确即可加分。
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
(屏显)(学生投入紧张的比赛中,教师屏显出答案,宣布比赛结果,蓝组得2分)二、初读作品,了解词意师:我们知道,诗歌赏析重在读,朗读是赏析诗词的基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唐宋之词是配当时的乐曲而唱的歌词,在我们朗读之前先欣赏一下古人是怎么吟咏这首词的吧!(听古人读,学生觉得很好奇。
)师:有意思吧?我看同学们听的时候都在偷笑,其实,古人的吟咏我们很难学习,但是请你们留意一下,古人在吟咏时的语速是怎么样的?(生:比较慢)对了,而且很有韵味。
老师只想你们了解一下节奏感而已。
下面再听一听我们现在的人是如何配乐朗诵诗词的,这次老师有要求了,同学们跟着轻声读,在课文里标注出停顿和重轻语气。
这对后面的比赛会有帮助的。
(听配乐男声朗读,学生认真跟着轻声读,并且在课文上做标记。
)师:读得好不好?(学生自发掌声给予肯定)下面请就同学们听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词,看能不能也读出这种感觉来,注意刚才你们标好停顿和轻重语气的地方。
(听音乐师生朗读)师:其实在刚才的热身赛中,我们就了解到这首词是一首在中秋之夜思念亲人的词。
在你们的预习中也应该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屏显“写作背景”),是词人政治上很失意,自求外放,再加上与弟弟有七年没见了,所以整首词朗读的时候语速就应该慢一些,深沉一点,读出点思念的感情来。
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熙宁七年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二轮比赛PK了,分小组比赛朗读。
(屏显“比赛规则”)各组选其中一阕,一个大组朗读,其余大组的小组各自打分,去掉其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两大组的平均分加上老师的打分就是总得分。
看看哪个组最高分,是十分制的。
比赛规则:一个大组朗读,其余大组的小组各自打分,去掉其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两大组的平均分加上老师的打分就是得分。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各组先抽取一个信封。
红组抽的是下阕,蓝组抽的也是下阕,绿组抽的是上阕。
好,绿组先开始朗读吧。
其他小组准备打分。
(绿组朗读,师生打分,得分是22.5分)师:轮到蓝组了,请准备。
(蓝组朗读,明显比绿组读得有感情。
师生打分,得分23.5分)师:老师特别欣赏蓝组你们读的最后那两句,真的很有感情,那是你们的得分点。
最后,我们看看红组了,你们是最占便宜的了,因为有了前两组的经验了。
(红组朗读,不负众望,读得实在很好。
师生打分,得27分)师:红组读得真的很好,我感觉你们都投入了词人的境界中了。
这轮比赛红组胜出,加2分,其余两组表现不错,各加1分。
三、想象画面,走进意境师:我们都知道,要想更深地了解词人、词作,仅仅靠朗读了解词意还不够,我们得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
先看看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几幅画面。
(屏显)看看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几幅画面?各小组讨论,可以在白板上用简洁的语言(最好是四字短语)来概括,也可以用画画来展示,只要是大家都认可的答案,都可以加分。
师:各小组可以开始讨论,在白板上用简洁的语言,最好是四字短语来概括,如果画工了得的也可以用画画来展示,只要是大家都认可的答案,都可以加分。
有个提示,我要求你们概括的画面里最好能涉及到词人的举动心情以及与月亮之间的关系。
期待你们的表现。
(学生小组热烈讨论,写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师:好了,讨论结束。
请各大组的组长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收集起来展示。
(组长把本组收集的结果展示)红组有四个画面:举杯问天,辗转难眠,起舞弄影,真情祝愿蓝组有三个画面: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月下无眠绿组有三个画面:月下起舞,对月抒怀,思亲无眠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了,基本包含了这首词的画面了。
很好,请组长按照本组收集的画面的数量给本组加分。
(本轮比赛结果:红组4分,蓝组3分,绿组三分)师:老师把你们写的画面也总结了出来,请看屏幕(屏显)(月下饮酒、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月照朱阁、辗转难眠、对月祝愿)师:这首词的画面我们都能很好的概括出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这些的画面中,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周围的环境是怎样,你们想象到吗?发挥想象,描述其中的意境,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先来看一个范例,全班一起读出来。
(全班朗读范例)(屏显)我透过“起舞弄影”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略带些醉酒之意,借着静谧的月光翩翩起舞,甩起了长袖,影子也飘动起来,把玩着自己的舞姿,心里不禁感叹,“清冷的月宫又怎能和人间相比呢?”长袖随风飘动,荡起了词人对亲人满心的思念。
师:这段文字想象的就是词中那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画面了。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范例中添加了哪些细节描写?生1:环境描写。
师:环境描写,说得非常好,看,“静谧的月光”。
还有其他描写吗?生2:心理描写。
师:心里感慨,“清冷的月宫又怎能和人间相比呢?”,嗯,还是人间好呀。
还有吗?生3:动作描写。
师:对,跳舞的动作,还有吗?“略带醉酒之意”这个呢?生4:神态描写师:对了。
所以说,我们想象的画面是能够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来展示词人的内心世界的,你们想象的画面里要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思想。
现在就请你们来试试了。
各组随机抽号选择一幅画面。
抽号结果:红组——辗转难眠蓝组——把酒问天绿组——对月祝愿(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并在白板上写出来,老师巡视指点)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有想象力,有的小组一块白板还不够,还问老师要多一块呢,真不错!下面请各组大组长选出代表作品来展示。
(组长挑选组内作品)师:看来绿组现在后劲很足呀,很快就选好作品了。
请绿组的两位小组长来朗读自己小组的作品。
绿组生1:我透过“对月祝愿”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居士,在皎洁的月光下,凝望着月亮,心里满怀对亲人的思念,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够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都能欣赏到这美好的月光。
(全班掌声鼓励)绿组生2:我透过“对月祝愿”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居士在丝丝的月光下,借着月光淡影,不由想起了与子由多年的兄弟情,便不自觉祝福自己和弟弟千里心连心,明月共观瞻,也祝福天下的所有人“千里共婵娟”!(全班掌声鼓励)师:大家听到了这两个想象的内容,真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一位词人,对月抒发着内心的那种豁达乐观。
非常好,我们看看蓝组的成果如何。
蓝组生1: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满怀失意的词人东坡居士,在皎皎明月下,手持着酒杯,询问这那天上的宫殿,今夜是哪一年?心中又满怀着向往和丝丝的怀念,叩问着那一轮圆月,我是多么想念家中的那份温暖啊!何时才能和他们重逢呢?何时才能与他们团圆一起赏月呢?(掌声鼓励)师:看,这画面透出了愁思,很不错。
请下一位组长蓝组生2: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苏轼无奈的端起酒杯,带着丝丝的微醺,向青天发生了惆怅的诉说,“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美丽的月亮呢?为什么月亮圆时的时候那么少?亲人团聚那么难?人生真的好遗憾啊!(掌声鼓励)师:很有自己的想象。
月亮经常在人们需要团圆却又无法团圆时显得特别圆,让人倍感心酸,这蓝组的想象作品,把苏轼的失意和思念表达了出来,很不错。
下面来看看红组的讨论成果。
红组生1:我透过“辗转难眠”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明月轻盈的转过彩绘的楼宇,又低低的透过了词人卧室的帷幔,帷幔中词人难眠,词人心里想:弟弟是否已经入睡?还是和我一样辗转难眠?啊,何时才能与弟弟相聚呢?(掌声鼓励)师:我觉得这组想象的画面,把词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情景描写得特别好,而且把词人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了出,写得非常好!红组生2:我透过“辗转难眠”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清冷的月光透过雕花的栏窗,洒在词人的床上,词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便起身,面带忧郁地望着外面清冷的月色,心中不禁荡起了惆怅,想着远方的弟弟是否和自己一样无眠?伤感不禁涌上心头。
(掌声鼓励)师:非常好,这个画面增加了词人睡不着然后起床这个细节,我们能想象到词人慢慢踱到窗前,望着月亮的背影。
这轮比赛,同学们给老师的感受只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了,所以这一轮,皆大欢喜,每大组各加3分。
师小结:透过同学们想象出来的画面,我们可以读出词人他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问的就是人生!除了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还有美好的祝愿,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而最能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呢?(生:最后一句)大家一起用充满希望情绪高昂的感情读出来:(师生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屏显)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问的就是人生!表达了词人美好的祝愿,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四、深入探讨,读懂词心师: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词所营造的情境画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我们又深入了一点。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叩问词人的灵魂吧。
师:请各大组随机抽取下面其中的一个问题,结合词中人与人、人与月的关系,分组讨论。
(屏显题目)①为什么词人心中有愁绪问天却不问人?②为什么词人“欲乘风归去”,最后又说“何似在人间”?③在这首词中,苏轼身在何处?心在何方?④词的小序部分说写这首词“兼怀子由”,“兼”就是顺便,那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⑤为什么人看着月亮会产生那么多的感慨呢?师:这个环节的比赛规则是把本小组问题的答案写在白板上,各大组推选最好的答案,三大组一起展示。
如果令其他组满意,得分,面对不满意的,能补充答案的,亦可得分,如果回答不出来的,其他组补充回答的,其他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