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思潮1论行为艺术的鉴赏标准Theory of performance art appreciation standards1 行为艺术与行为1.1 行为艺术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我记得在参观了“自治区”展览后,有同学就提出了关于如何界定行为与行为艺术的问题。
为什么艺术家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艺术,而我们普通的相似行为就不能成为艺术。
老师的讲解我很赞成,行为艺术是一种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它首先要有意义。
比如我们吃饭睡觉是行为,甚至可以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吃,可以关在家里睡一年,但没人认为这是在做艺术,顶多说你是神经病。
然而同样是吃饭,美国的波尼•舍克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吃饭就被认为是行为艺术;同样是睡觉,中国的谢德庆在隔离室里睡一年就是行为艺术。
原因就在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它始终在一种无意识的作用下活动,它只起到一个满足生理需求的作用,而行为艺术则不同。
波尼•舍克的吃饭强调了笼子里肮脏环境和昂贵食物的对比,意在唤起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及浪费现象的关注;谢德庆的睡觉引发了我们对生存问题的思考。
但在如今的许多行为艺术作品中,不乏有先行为后指向的伪行为艺术出现,也就是以一图:谢德庆 《笼子》种行为为范本,生硬的附上意义,从而把不成熟的作品利用误读变成解释的借口。
比如有人将行为艺术等同于商纣的酒池肉林、二十四孝的割肉挖心,甚至说二战是最大的行为艺术。
因为这样的一些伪行为艺术使行为艺术的思想性受诋毁,造成了一些公众的反感,从而导致行为艺术的生存危机 1.2 行为艺术具有公共性行为艺术还需要具有公共性。
不具有公共性的行为没有形成一个共同关切,不能在艺术的层面上打动人,或者说不构成艺术的题材。
还是以吃饭睡觉为例,上文中已经说过,我们吃饭睡觉只是一种没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生理行为,还不构成艺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吃饭睡觉只是自己关心的事,还没有上升到公共层面,而艺术家的“吃饭睡觉艺术”是用来展示的,他们的行为所具有的指向性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比如环境问题、生存问题。
但也存在一些行为艺术对公共性的亵渎,有些行为虽然是展示给公众的公共行为,但只表达了作者的一己之愿,在本质上是私人的。
这样的行为跨越了“公共”和“私人”的界限,陷入了自言自语的话语体系。
更有甚者以艺术的名义而公开跳楼、排泄甚至卖淫,这种种行为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泄愤的个人体验或者一种哗众取宠,他们所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发泄或者怎么样去赢得大众的“眼球”。
行为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社会问题的紧密追踪和致力于建构的解构,它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封闭、消极、没有任何公共意义的。
1.3 行为艺术具有合理的形式行为艺术之所以争议颇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生猛”、“陈尸”等“暴力化”行为混淆了人们的视线。
以“生猛”著称的朱昱为例,他的所谓“行为艺术”先是把一死婴煮熟当晚饭吃,接着又把自己的2孩子喂狗,而他实际上所要表现的正是人吃人的社会现实。
就人吃人的主题而言,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任何食人场景,而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主题的历史的根源和本质。
那么,今天的艺术是否一定要用人吃人的行为作出简单的形式复制?事实上,这些行为在主题和实际操作上是自相矛盾的,根本上就是不合逻辑的,这和行为艺术深刻的思想性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可以说,行为艺术“暴力化”倾向完全可以视为一个假问题。
当然,这些“暴力化”的所谓艺术家也许是怀着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来完成他们的“作品”的,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使得行为艺术的生存成了问题,导致很多人以偏概全地对行为艺术一概否定。
因此,行为艺术重在的是体现行为背后的深刻思想性,太在于卖弄形式反而削弱了思想的表达,行为艺术应该有合理的形式,而非自相矛盾。
2 行为艺术与艺术2.1 行为艺术是艺术中的“反艺术”行为艺术的作品与传统艺术有着强烈的对比,其区别在于传统艺术更多是将人引入一个“意境”,自给自足地形成一个灵魂得以依托的艺术世界,而行为艺术恰恰相反,在它身上,我们很难找到审美的影子,它所作的更多是把我们引向现实的生活,它的着眼点在实事,在人文的层面上进行运作,使艺术关注哲学、政治,走上了“反艺术”的道路。
其实“反艺术”并非行为艺术的肇始,早在杜尚的《泉》问世时,现成物的艺术已开始了“反艺术”的探索,只不过行为艺术把这种“反艺术”带入了一个动态的新境地,使这种反叛成为一种潮流。
图:杜尚 《泉》2.2 行为艺术是艺术的拓展波依斯曾解释说,“反艺术”所谓的“反”是反对因袭至今的艺术概念,其实,他所作的恰恰是拓展了艺术的概念,杜尚也说过反艺术和为艺术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换个角度说,行为艺术作为艺术大家庭的一份子,在这个家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拓展性作用。
行为艺术的出现让艺术不再停留在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中。
任何现当代艺术史都不会忘记叙述“行为艺术”这一辞条,证明行为艺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2.3 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提到,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其中“作品”是这四者的核心。
虽然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仍由“作品”这一概念生发而来,但是,在评判行为艺术时,我们所关注更多的已不再是作品本身了,我们要看艺术家的是否有想法,看它是否反映了世界,看它是否能够明晰地将观念传达给欣赏者。
例如古典绘画中多以宗教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对宗教的敬仰,或者迎合当时的统治政权;印象派中则多以风景话为题材,在于客观的反应现实的存在;也不失有的艺术家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运用主观的颜色。
可见,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最核心的部分已很少具有“艺术性”了,而是将这种“艺术性”转让给其外围部分来表现。
这由内而外转换的关系也许就是在哲学意义上对行为艺术是不是艺术争执不下的一大原因。
有人认为行为艺术不是艺术,因为它已不再是以“作品”为关注点了。
但行为艺术确实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艺术的变体,它只是削弱了“艺术品”概念中的“作品”一项,而艺术家像一片春风,所经之处,冰融花放,自己却消逝于无形,凸现了艺术家及作品以外的东西——思想。
3 行为艺术与思想当一个行为具备了行为艺术所应有的针对性、指向性、公共性,并且有合适的形式时,我们就可以对它在行为艺术的层面上进行评判了。
于是,以什么标准去评判的问题便出现了。
其实,在解答了行为艺术的界限之后,它的标准也随之显现了。
可以笼统地说,行为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是它所具有的行为艺术的特性的强弱以及思想的表达程度。
3.1 形式与内容的新颖好的行为艺术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关注生活,还会给我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实以新颖作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艺术的首创,甚至并非现代艺术的首创,只不过到了现代,艺术已越来越少和技术发生关系,而走上了一条求新的道路,杜尚说关键的因素是差异,其所谓差异也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颖”。
但3“新颖”不代表可以“乱搞”,所以我要强调的是,我所谓的新颖是建立在此行为已属于行为艺术的基础之上的,即这里的新颖是有意义的新颖,全然不同于单纯的“为新而新”。
收藏家施特勒厄在解释他购买波依斯作品的原因时说:“我深信,波依斯几乎是唯一表达出这个时代特殊之处的人。
”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波依斯作品的内容是新颖的——这个时代特殊之处;二、波依斯作品的形式是新颖的——这种形式充分地表达出了内容的特殊。
可见,好的行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新颖是全面的新颖,是内容和形式良好结合的新颖。
以1997年的行为艺术《为鱼塘增高水位》为例,它和1989年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形式和意义上基本相同,从时间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为鱼塘增高水位》明显有借鉴《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嫌疑,于是我们可以说,《为鱼塘增高水位》并不是一件新颖的行为艺术。
图:张洹 《为鱼塘增高水位》图:《为无名山增高一米》3.2 关于“原创性”与“挪用”有人说,行为艺术是西方早就搞剩了不要的垃圾,有人说中国的行为艺术完全是西方的翻版,毫无价值可言。
虽然我也提到了一个“新颖”的问题,但我并不同意诸如此类的观点。
就像西方艺术首先是以写实风格出现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而当中国专心致志地发展写实主义时,西方早已抛弃了写实风格而进入了现代艺术阶段,如果延这样的思路说下去,中国沿袭西方的写实风格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恰恰相反,西方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实中国的行为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当原创和挪用并列为艺术手段时,原创即降格为自我挪用。
批评对价值的寻求不再是原创不原创的问题,而是所谓原创和所谓挪用有什么意义。
比如乌克兰行为艺术家奥雷戈•库里克在1997年做的行为艺术《我咬美国,美国咬我》,就是对波依斯1974年作品《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的很好挪用,二者相似的形式和题目表现的却是讽刺和召唤两个不同主题,库里克巧妙地挪用更加强了其政治讽喻性,这种挪用构成了其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意向。
那么此刻我们并不能否认库里克作品的巧妙。
图:库里克 《我咬美国,美国咬我》图:波依斯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3.3 “针对性”与“指向性”在这里再次提到了行为艺术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行为艺术的针对性、指向性既是行为得以成为艺术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定行为艺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美国当代艺术家布鲁斯•瑙曼说:“真的艺术家藉着揭露神秘的真相来帮助这个世界”,他和波依斯开创4了将重点从表现形式转移到意义上的新作法,而这种对意义的强调也就是我所说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这是作为当代先锋艺术的行为艺术与传统强调审美态度的纯艺术的一个很大区别。
在行为艺术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感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揭示现实和唤起关注,好的行为艺术能以新颖的手法唤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4 结语在学习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我对艺术这一名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之所以选择行为艺术这样一个论题,是因为我喜欢回归生活的艺术,喜欢行为艺术凸显的主题。
行为艺术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我看完作品以后思考更多的是它行为背后的意义,我会更有兴趣去挖掘作者的心思,不同于面对绘画艺术,止步于作品的构图、色彩这些形式表面的理解。
然而,行为艺术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先锋艺术,它无法避免地产生内讧,或者与其它主流艺术发生冲突和抗争。
但是这些无法阻止行为艺术将发展成为一种普及化的艺术,它终将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而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理想。
在发展的过程中,行为艺术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规范和界定“行为艺术”这一名称,防止其无限制的乱用而混淆了人们的视线;拓展行为艺术的领域,引导其走向社会和大众;同时也要避免行为艺术落入不健全体制的“权威”控制之下,从深层挖掘,力求内容与形式的新颖。
参考文献[1]伍泽.杜尚传[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王晓华.行为艺术的道德底线[J].东方,2002,2[4]贺伯特•博德尔.如何判断当代艺术.世界美术,2001年第4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