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
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 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 不知道制止(约束);道路 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 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 我无关, 是武器杀的。’有 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 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 您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指出本字 ⑴弃甲曳( yè )兵 ⑵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4) 数( cù)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5) 无(wú,通“毋)”失其时 (6) 谨庠(xiáng)序之教 (7) 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 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 (为……办丧事)死人,不至 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
始也。
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坏人的帮凶。
\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 (1)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 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 渡江河。
• (3)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 于借助外物罢了。
• (4)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 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 (5)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 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读准字音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 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 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 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 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 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 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 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 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5、舍相如广成传舍
(3)道 1、有碑仆道 2、吾师道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策之不以其道 5、何可胜道也哉 6、道相似也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其出人也远矣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 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 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 的) 6、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 道先乎吾”的人)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重点实词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停止 合乎 晒干 接近、靠近 磨刀石 清楚 借助,利用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浮躁,不专心
\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舆马者 (3)蟹六跪而二螯 (4)用心一也 (5)金就砺则利 (6)蚓无爪牙之利
• 5、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 7、小学:(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 8、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
• 1、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 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 2、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 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 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
• 3、从而:(古)跟随。(今)连词, 表目的和结果。
• 4、无:(古)无论,不论。(今)没 有。
3、词类活用
• (1)填然鼓之
鼓:名—动 敲鼓
•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名—动 穿
•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名—动 为王
• (4)树之以桑 • ﹙5)王无罪岁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 (6)谨庠序之教
谨:形—动 认真从事
4、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何如
(7)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吾从而师之 4、 是故无贵无贱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 圣人之所以为圣 7、 小学而大遗 8、 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一词多义
(1)北 追亡逐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
(2)致 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3)因 因利乘便 因遗策 因河为池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5)举 包举宇内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6)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 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可凭 此)穿着丝绸了。 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 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 到肉了。 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 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从事地方学校的教育,反 复陈述孝敬长辈(孝顺父母敬 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 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 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 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 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 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6)秦有余力制其弊 (14)才能不及中人
(7)开关延敌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1)致力,从事 (8)困窘,困厄
(2)诸侯间聚会而 (9)驾驭、统治
结盟
(10)延续
(3)吝惜
(11)时间短暂
(4)尊重
(12)陈列
(5)招致,招纳 (13)兵器
(6)弱点,毛病 (14)平常的人
(7)迎接
(15)匹敌,相当
(2)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斗 (3)瓮、绳: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做、用草
绳系 (4)朝 :动词使动用法 ,使……朝拜 (5)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
裹、布袋一样
(6)内、南: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7)亡: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8)却:使动用法 ,使……退却 (9)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弱:形容词使动,使……弱 (11)愚: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 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 (2)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 与“真”相对。
• (3)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的“跪”。
• (4)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 (5)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
义:黄金。 •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
性) •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
性) •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
传”) • 9、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词类活用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1)云、响、景:名词用作状语,像云彩那 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重点字词
梁惠王曰:“寡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
人之于国也,尽 真是尽心竭力了。
心焉耳矣。河内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
凶,则移其民于 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
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 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
曰:“王如知此,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
也。不违农时,谷不 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 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深池, 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崤函 膏腴 鞭笞 铦 鉏耰棘矜 度长絜大 逡巡 黔首 锋镝 隳 瓮牖绳枢 氓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