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2004年夏在深圳遇一许姓老者,说李医生我想考验一下你的中医功夫行不?我老婆感冒,不许你用西药,只许用中药,而且只许开一剂,如能治好我老婆的感冒,我就佩服你的中医功夫。
我说只能试试,万一不行你可千万别见怪。
许老者说可以,但要烦请你到我家,因为我老婆脚扭伤一年有余,如能治好她的感冒,我便让你治她的伤脚,还有我的高血压病,我儿子的前列腺炎。
我老婆她已经一年多未曾下楼了。
至其家住四楼,老妇年已60岁,极消瘦,面色苍白,一派虚寒之象。
察其舌质淡,苔薄白润而滑,脉浮缓,头痛发热不甚,汗出,微恶风寒,食少纳呆。
诊毕告知此病一剂中药可癒,但必须服药后服热粥一碗方能一剂治癒。
老者说可以。
乃处以桂枝汤原方。
许老者是广东潮汕人,说以前在老家感冒服西药不效,需服中药才行,故试一下你的功夫。
照方服用一剂而癒,药费两元钱。
许姓老者视为珍宝,说我老家的中医处方有10多味,不像你此方只有数味,将方抄下保存,说日后再有感冒仍服此方。
从此交为朋友,其本人高血压,子孙及家人有病均求为诊治。
并广为传说。
后为其治脚扭伤肿胀疼痛此是后话。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体漐漐(音执,微汗之意)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癒也,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的第一方。
现代人感冒一般不愿服用中药,一是麻烦需煎药,二是认为中药效果来得慢,没有西医输液打针服药来得快,只是用西药数日不癒者方才想服用中药,习俗如此,实难更改也。
近观不少患者,感冒发热咳嗽咽痛,服用西药,输液,发热退速而咳不止者多矣。
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之效方,非治感冒之必效方也。
医所尽知麻黄汤解寒邪之表,桂枝汤解风邪之表,三仁汤解湿温之表,六一散解暑邪之表,银翘散解温邪之表。
此解表方之常规用方。
有人认为桂枝汤服药后服热粥比较麻烦,但不服热粥则效果不佳。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氏创加味桂枝代粥汤,桂枝汤原方加生黄芪10克,知母10克,防风6克以之代粥很有效果。
并倡服后不出汗者可加用阿司匹林1克以助其发汗,我在临床亦常用之。
又倡桂枝汤证屡用屡效之简便方,较用桂枝汤更为省事,方用生山药细末一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送服西药阿司匹林1克,得汗即癒。
又曰:桂枝汤证之出汁,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
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
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癒,故方中山药与阿司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
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
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司匹林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碍也。
毕竟现代人习俗用西医西药,谓之西药快,中药慢,实属无可奈何之事也。
中医所治感冒之人服用中药大多为年老体虚,或者是妊娠妇女,间或屡用西药屡屡感冒者,小儿病屡用西药不癒方能服用中药。
蒲辅周老前辈治习惯性感冒擅用玉屏风散为粗末,水煎每日服10克,坚持3个月效果很好,岳美中老师倡之,我在临床上用之亦效。
凡辨证诊断为气虚阳虚患者用之当效,但若阴虚火旺之人则不宜用之。
李洪波来电询,说其子由其母带去游泳后,晚上即咳不止,现在一直在咳,不能睡。
服一般感冒之维C银翘片等止咳药无效,来电询之,说以往感冒服此药有效,此次又是夏日为何不效?告知此次与以往不同,乃游泳所致,肺气为凉水所约束,中医认为需宣肺方可。
宜肺者,逐寒邪外出,发表也,嘱服安乃近半片。
并服些热粥以助其发汗。
次日来电说服后即咳止能睡矣。
询之何以半片药能有此良效。
答之曰,此即发表宣肺之意也,中药当服麻黄汤、三拗汤、小青龙汤。
朋友郑女士之子年方一岁多,发高热而咳,疏方三拗汤,即麻黄、杏仁、炙甘草,加贝母丶羚羊角、白茅根,次早在网上回说此方神也,服药后一会儿即止咳,至天明热即退净了。
俞姓朋友之子年9岁,发高热输注头孢类消炎及退热药热退后,次日又发热,现已4日。
来电询问,问其发热时间,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断发热。
答之说每至下午即高热。
我回之曰此乃胃肠型感冒,也就是说胃肠有食积又加上受凉感冒而致的发热。
中医用表里双解法,可服麻黄汤合调胃承气汤一剂,西药改用庆大霉素输注,次日来电话说中药未服,只改用了西药即不再发热。
说李医生你神了。
西医江植成、周进友问:老师,为何此3例小儿感胃,还都是你朋友的小孩,都是夏天感冒,为何那个李洪波的小孩服半片安乃近加上热粥即好了?姓郑的一岁多的小孩发高热而咳服一剂中药也是咳止热退,为何不用西药退热药?姓俞的小孩为什么用庆大霉素,没用退热药,也没用中药,也是一次即好了呢?我回答说,小江,你是学西医的,西医治这3个小孩感冒,换上你,应该怎么治呢?小江说,第一个姓李的小孩不发热,只是以咳为主,要给止咳的,消炎类,但不会给发汗药。
第二个姓郑的小孩发高热,需先验血常规,然后给消炎、退热、抗病毒药一起用。
第三个姓俞的小孩发热4日,输注头孢类热不退,要给换抗生素了。
但像老师您只是在电话上问了一下发热的时间,一听说是午后发热即回答说是肠胃型感冒,改用庆大霉素我是不行的。
李静答曰:此3例均是感冒,西医都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需辨证施治。
李的小孩是受凉而致,咳不止,虽无恶寒发热,亦当为太阳伤寒。
当用三拗汤、小青龙汤。
其咳为主症是水气射肺,汤头歌诀上说小青龙汤治水气,用之可一剂而癒之。
未用者,病始得之,服简便方汗之可也,如不效,当用小青龙汤、三拗汤。
郑的小孩年纪只一岁多,人家是李洪波介绍,开车从几十里路外来看,是用西药效不佳,专门来找我用中药的。
故不能再与人家用西药。
其病孩发热与咳并重,中医说还是太阳病,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发表,贝母止咳,加羚羊角治其内热。
药性赋上歌曰:羚羊清乎肺肝。
此所以咳止热退之速也。
俞的小孩已9岁,西药头孢类消炎药用之4日,热退复热,再又问之是午后高热,中医当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也。
西药头孢不效者,是头孢类药治呼吸道感染有效,治胃肠道不效之故。
中医当太阳与阳明合治,故中药处麻黄汤合调胃承气汤。
《经方实验录》书中论之甚详。
其用西药数日,表证已退,改用庆大霉素治其胃肠,所以用之即癒。
我向俞姓朋友说了,他的孩子先有胃肠食积又加受寒感冒,才会是下午发热,中医说是潮热,如潮水一样的有规律的发热。
小江又说:同是感冒,西医是对证处理,有热退热,有病毒用抗病毒。
中医却用六经辨证、伤寒、温病的不同治法。
中医真是深奥无比。
李静答之曰: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
故而学辨证不难,难在从舍。
或舍脉从舌,或舍舌从脉。
如果舍从不慎,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比如恶寒发热看似易辨,实则难辨。
中风、伤寒、温病丶热病、湿病都有发热,这就要从其同异之间区别了。
恶寒则中风、伤寒可见,热病可见,唯温病则不恶寒。
但中风的恶寒发热,伴有汗出;伤寒的恶寒发热伴有无汗而喘;热病的恶寒发热,是汗出口渴,脉洪大。
口渴是热。
但假热也有口渴。
要在其脉象洪大中辨其有力是真热,无力是假热;无力中有时有力是真热,有力中有时无力是假热。
口渴辨其饮多喜冷是真热,饮多恶冷是假热;喜热不多是假,喜冷不多也是假。
有但寒不热、但热不寒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的;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的;有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有寒轻热重、热轻寒重的;有寒热往来、发作无常的;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
小江又问:老师您对感冒病是如何辨的,如何确定用方用药的呢?李静答:作为现代中医,我一直在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受近代名医张锡纯之启发,得益良多。
临证先用中医传统之四诊望闻问切来辨证。
怕冷一看便知是恶寒,发热可结合体温计。
辨其发热有无恶寒、鼻塞、头痛、身痛,有恶寒则不是风热感冒。
问其有无咽痛不适,如有不适则视其咽部有无红肿。
无恶寒有咽红肿痛,则风热感冒也。
风寒风热皆可有咳,然咳而有稀痰是为风寒,痰黄稠黏是为风热。
而恶寒发热不重,咳而痰少或无,咽痒而乾痛者,则又为风燥感冒也。
又有发热恶寒咳痰咽痛诸证不明显,有困倦无力者,是为伤湿感冒也。
伤风感冒前已论过,汗出恶风,寒热不明显,桂枝汤证是也。
我的经验是验舌脉,你不是看了吗,每诊病人先看舌,诊后再看,仔细看,让病人伸出时自然些才能看准确。
舌质淡苔白润滑者是为寒,舌质红紫苔黄或白腻干燥者是为热。
舌质淡苔厚腻润滑者是为寒湿,苔腻而黄且乾者是为湿热。
舌质红紫苔薄或无苔光剥者是为阴虚内燥。
脉紧为寒,脉数为热。
其它的脉不至发大热也。
高热而舌紫赤者必非一般感冒,为邪热入里之温病,入于营血分也,则不能称之为感冒也。
辨证以后,用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
证为太阳病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简易方可用西药发汗退热类药。
伤风与伤湿感冒用方,伤风用桂枝汤,伤湿证颇多,需辨其为风湿、湿热而后选方,可细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风温风热风燥证属温病,是用卫气营血辨证,用银翘散桑菊饮类方,风燥证合用增液汤,此为常见感冒之辨证用方用药也。
我的经验是诸病感冒皆可用西药发汗退热类药,唯阴虚者不可屡用之,伤其津液也。
阴虚内燥之人或阳虚中风之体,用西医输液疗法与中医之增液汤和参芪类扶正益气之治,并无区别,异曲同工也。
而且我的经验是西医诊断为炎症需用抗生素者,中医往往也需用黄连、黄芩、大黄类药,如葛根芩连汤,白虎汤,或诸承气汤。
然而其病已不能称之为单纯感冒了。
故而有许多患者说感冒数日不好,证明他的病不是简单的感冒,尤其不是单纯的风寒风热伤风感冒。
必是有兼证或是病邪已入里而致。
非在六经之太阳阳明少阳,卫气营血之卫分气分。
伤寒温病均可有之。
现代医学之检验及诊断方法可以用之辨病,中医则可既辨病又辨证。
不能受西医诊断为炎症之影响,病毒也好,细菌也好,一定要用中医的传统、四诊、八纲、六经辨证,温病则用卫气营血来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才是真正的中医。
江植成:难怪您老看小儿发热腹泻,服中药一剂见效,治孕妇感冒也是一剂见效。
中医有水平了用中药治感冒比西医西药还快,而且还省毕。
人少受罪,看小孩输液有时紮血管是多么难啊!李静说:中药治小儿病,以前没有西医西药,不一直都是用中医中药吗?现在有了西医西药,因此用中医中药的少了。
因为药苦,中药对小儿确实是难了一点。
我现在治的都是病家主动找来用中药的,首先家长要有耐心,再者中医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古人说“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可以考虑用不太苦的来组方药。
像生石膏、滑石、生山药、羚羊角、白芍、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蝉蜕、贝母、桑叶、金银花等,都不是太苦的药,也可让病家加糖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