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1.现代贸易理论之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答: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贸易理论的发端,该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已过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因此,一国应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简而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赫-俄模式以一国的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阐明贸易型式的决定,从说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入手建立分析的框架是积极的方面。

但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理论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

其次,该理论强调静态结果,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最后,该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忽略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也是该理论的主要缺陷。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原理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

答:贫困化增长就是一个国家由于扩大出口的增长而使其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的改善需要扩大出口的投资,而且甚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比根本没有出现增长时更糟。

贫困化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1)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更多的资源去扩展它们的现代工业,以较少的资源去扩大初级产品部门的产量和出口;(2)限制国外工业品的输入,而用本国的工业品替代这些进口产品;(3)设法减少工业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设置的贸易壁垒。

3.贸易保护的主要依据。

答:1.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论。

其主要思想是: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

汉密尔顿认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有许多的作用:促进及其的使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增加社会就业,吸引外国移民,加速美国国土开发;提供更多开始各种事业的机会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农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从而刺激农业发展。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框架包含四个部分:(1)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斯密的“天赋自由权”和自由贸易的原则是一种“世界主义教条”,他忽视了各国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李斯特建立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生产力论。

这一理论包含以下内容:①自由贸易只是既定财富的再分配,它虽然使一个国家获得了短期的贸易利益,却丧失了长期的生产利益,即一个国家保持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②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自主而言,财富的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使已有和已经创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灭的财富获得补偿,它还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得到繁荣、自由得到保障、民族自主和国家统一获得巩固。

③作为国家财富和力量来源饿本国社会生产力起源于“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较之物质资本,精神资本更为重要,后者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社会生产力。

(3)国家干预论。

(4)关税保护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效的贸易保护政策是理性保护那些能增加国家物质财富,创新国民精神的产业。

②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的众多措施中,关税制度是最为重要的。

③当利用保护关税政策时,应当确定差别关税率。

④关税保护具有暂时性。

关税保护的政策随着国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逐渐提高而日益降低乃至取消。

4.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

答:战略贸易理论是保罗﹒克鲁格曼等人提出来的。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策应选择有发展前途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之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可见,战略贸易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上得,是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是不能产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贸易政策。

具体地讲,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生产、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饿竞争能力,夺取他国国内的市场份额。

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

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主动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就必须积极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动态规模效益突出的主导产业,对其进行适当地、一定时期的保护。

5.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益。

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表现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个方面。

(1)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关税同盟缔结以前,各国对来自境外的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限制进口,保护了以较高成本生产的本国企业,结果是既不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建立关税同盟后,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使部分依赖本国企业较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转向同盟内较低成本生产的国家的产品,这样,不仅进出口双方国家都可以重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产出率,而且进口国家的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更好地商品,同时降价还可以扩大消费量,出口国家可以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

可以说,贸易创造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提高了福利水平。

(2)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因对内减免关税,对外实现统一关税而导致某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从同盟内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成立关税同盟之前,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种商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成本最低的国家就可以获得贸易机会。

建立关税同盟后,因受关税同盟制约,就转向从同盟内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如果该出口国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不仅同盟中的进口国利益受损,而且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使福利水平下降。

6.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答: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引起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周期性因素。

周期性因素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各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常见原因。

一国市场经济不会总在一种均衡的状态下进行,而是周而复始地在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进行。

当一国经济萧条时,往往会出现竞相出口而进口需求下降的现象;相反,在一国经济高涨时期,进口需求急剧增加,往往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由于这种周期的变化,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两种状态交替出现。

(2)收入性因素。

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必然会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通常,一国国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总需求上升,使进口大于出口,外汇支出大于外汇收入,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当国民收入减少时,社会消费水平总需求随之下降,且国内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出口,并使进口减少,这样会逐步减少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3)突发性因素。

突发性因素是指非确定或偶然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例如,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国内产量减少,会造成进口需求增加,出口供给减少,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货币性因素。

因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利率、汇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如一个国家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上涨,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而进口商品的国内物价就会显得偏低,从而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使该国的商品出口减少,而商品进口会受到鼓励,结果必然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出现通货紧缩,国内物价下降,低于其他国家,则有利于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此外,货币对外价值的直接变动,也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

(5)结构性因素。

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商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如果一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或是新的高科技产品取代了原来的出口商品,该国经济结构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调整,那么该国的贸易收支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可见,国际经济结构随生产要素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国家都不能永远保持既定的利益。

如果该国的经济结构不能迅速地适应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国际收支就可能发生不平衡。

7.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弹性分析法的内涵以及马歇尔-勒纳条件。

答:所谓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是指用弹性分析方法来分析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由于对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因此常被成为弹性论。

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先看出口,只有出口商品饿需求弹性大,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商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才会大于外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

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小,本国货币贬值(从而使出口商品便宜)所引起的出口增加幅度会小于本国货币贬值幅度,就只会使外汇收入减少。

再看进口,本国货币贬值使进口减少,但如果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则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进口的减少幅度很小,这时外汇支出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因此,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发挥,因此成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8.国际收支调整的收入分析法的内涵以及运用吸收法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答:吸收分析说或者收支调整轮是亚历山大于1952年提出的,它以凯恩斯国民收入方程式为依据,明确地把一国对外贸易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鲜明地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特征;同时,它具有明确地政策含义,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支出,或者兼及二者,以改善贸易差额。

主要内容:吸收论模型的基本点是凯恩斯的开放经济国民收入均衡恒等式,该等式形式为:Y=C+I+G+(X-M) 其中,(C+I+G)表示国内的吸收或者需求水平,用E表示;而(X-M)表示贸易收支差额,用TB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