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给艾滋病患者采血时应该采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职业暴露者应该在暴露1-2小时内,进行连续4个周的预防性治疗。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HIV/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

近几年,在我国随着感染人数和病人的快速增加,艾滋病预防与治疗任务日益加重,职业暴露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职业暴露及导致感染的危险性职业工作者可以通过皮肤损伤的黏膜直接暴露于HIV。

皮肤损伤:针刺损伤时注入了HIV感染的血液,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皮肤的切割伤也较为常见。

不完整的皮肤接触HIV,感染HIV的危险性相当低。

所谓黏膜暴露,是指黏膜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溅入眼、鼻等部位。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美国CDC研究结果显示,针头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其导致血清阳转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医护人员刺伤的伤口很深;(2)在针具上有可见的血液,或有血液从伤口溢口;(3)针具刺伤病人的静脉或动脉(例如用于采血的针具);(4)污染来自于晚期AIDS病人(病人在事故后2个月之内死于艾滋病,推断艾滋病病素载量很高)。

二、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数据分析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事医疗和实验检测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如果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传播。

因此必须强调普遍性防护原则。

预防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

严守通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采用安全的真空蝶形针具,可以减少直接接触血液和/或体液的危险性。

1、保护屏障(1)手套: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

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2)口罩或防护眼镜:一般接触病人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内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HIV/AIDS)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3)穿隔离衣和围裙: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2、手(1)所有皮肤的破损处都应用防水绷带包扎。

(2)和污染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前用消毒剂浸泡。

3、锐器用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传播HIV的最常见方式。

(1)针头等锐器:在处理或清洗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当采取措施以防针头、解剖刀和其他锐利器械引起的损伤。

(2)注射器和针头使用一次性的,用过的尖锐物品一定要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高压消毒后弃去。

盛器不能破损,盛器外标有危险字样。

(3)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4、房间(1)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一般不要求住隔离房间,除非病人重又无法实施良好卫生措施时,比如病人有大量出血可能引起环境污染时或合并肺结核等其他感染时,病人应住隔离房间。

(2)病房内应备有专用清洁用具,每日必须清洁病房,拖把、水桶、椅子和担架等要用热水和去污剂洗净。

拖把必须每日清洗,不得移出病房。

5、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1)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入病人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盛器内,盛器内应加入70%-75%酒精溶液,并加盖。

(2)分泌物、排泄物、医用敷料、病理废物以及外科和实验室废弃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时须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高压消毒后处理。

(3)污染被服应臵于污衣(或塑料)袋内,并标上“隔离”二字,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

(4)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0mg/L)消毒。

6、及时清除溅出的血液和体液发现有溅出的血液和体液,要按下列顺序及时清除。

(1)戴手套;(2)用一次性纸巾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血液和体液;(3)用消毒液消毒污染的表面后用清水洗净。

对大面积的溅出,应先用一次性纸巾盖住,用次氯酸钠(1:10,同前)浸泡10分钟后再按上述步骤处理。

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一)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防护措施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提出以下10条要求。

(1)HIV检测实验室应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验收、批准。

要以“普遍性防护原则”来布局实验室和使用、检测及处臵各种生物类材料。

(2)实验室工作人员只限于被批准的培训合格的人员。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有安全防护意识,熟悉生物学安全知识和消毒技术。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

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3)所有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应像操作未知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

(4)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

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

只要摘除手套就必须彻底洗净双手。

(5)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

对血液和体液常规操作要在工作台上进行。

但样品处理时若内容物有可能溅出,则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戴手套进行。

同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以防皮肤或黏膜污染。

(6)如果收到样品时,发现样品损坏或漏样,应由身穿隔离服、经过培训的人员打开样品,防止发生益出或烟雾。

应当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破损的样品容器。

如果污染过量或者认为样品不能被接受,则应将样品安全废弃。

要将情况立即通知送样人。

(7)离心机要使用密闭的罐和密封头,以防液体溢出或形成气溶胶。

(8)实验室内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颜料制品代替。

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腾、弯曲、毁形等。

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

(9)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n~L次氯酸溶液消毒。

对大量溅出的浓度的传染物在清洁之间应先用10000mg/L 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

(10)从实验室出来的感染性废物,应在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

还应做到以下八点:1、要具有高度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

2、工作人员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和复训。

3、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保健。

4、要确立严格的人员管理规范和制度。

5、所有的样品均应严格按要求妥善保存,HIV抗体阳性样品应做好标记单独保存。

6、带入及带出实验室的物品应经过严格的检查与消毒,样品应该密封并做好标记。

7、要建立应付突发事件措施的预案。

8、掌握预防HIV传播的消毒方法。

四、预防措施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进入耐赖,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危险性评估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腊,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斩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刺伤。

3、三级暴躁: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六、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伤口旁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清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二)预防性用药1、用药时间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载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1)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剂量,连续服用28天。

如双汰芝,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

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2)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