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最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八字方针最初是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指出这八字方针,对于新时代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围绕“巩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且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基础原材料,农业强则基础强。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从发源于X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关系正是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变迁中得到稳固。

巩固农业的基
础地位,还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自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至今已经在全国实施了三年多,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大批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使得农业进入到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新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因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得到巩固和加强。

围绕“增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增强农业的供给能力。

增强农业的供给能力,必须做到增强粮食的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和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

第一,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巨大勇气增强粮食的供给能力,始终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触碰,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进而稳定我国的粮食产量,确保粮食供给在总量上充足,粮食的供给能力不减弱。

第二,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

以科技创新来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供给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契机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创新能
力、竞争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科学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原理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

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

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协同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不仅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的作用去解决部分农产品的低端供给、无效供给和供需不匹配问题,增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宏观调控去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减少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部分农产品呈现出阶段性的供给过剩现象,尤其是玉米的供给过剩,造成了大量的库存。

为此,我国实施了针对玉米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把玉米的收购价格决定权交还给市场,同时发挥了“两只手”的作用,最终从2018年开始实现了玉米市场供求基本均衡。

围绕“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升农业的供给质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就必须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实现农业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要在农业日常生产经营的
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要控制对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还要降低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国家农业农村部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的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目前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增长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据农业农村部测算,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都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提升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也减轻了农业资源生态的承载压力。

此外,还需要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强化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口。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通过健全农产品的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安全放心的。

围绕“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畅通农业的融资渠道。

畅通农业的融资渠道,关键是通过为农村市场主体提供信贷服务,为农业注入资金,满足农村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信贷服务的主体是农村金融机构,所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逐
步回归本源,回归到服务本地“三农”的本位当中。

当前,我国仍然有不少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农村的市场经营主体更是如此。

因此,应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国内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如何畅通农业领域的融资渠道,X的“劝耕贷”正是从金融服务的供给侧发力,通过金融创新深化农业领域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总体上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劝耕贷”在实践层面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积极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面向“三农”提供贷款,以担保公司、政府等多方协助的形式解决金融机构不能贷、不愿贷的问题;二是全力支持农村市场主体通过融资做大做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今明两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不动摇,紧密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在新时代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