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X省农业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农函〔X〕242号)文件精神,根据《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X-X年)》和《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年)》,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综改为统领,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达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
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协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与新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适应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农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加快促进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与新渠道,构建规模化、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态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X年,全市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安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粮食产业“两区两片”、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和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草食动物“一区两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和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
培育国家特色小(城)镇2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4个以上,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X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例调整为55:25:7(该比例不含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其中茶叶、花卉苗木等名优特色高值产业种植面积将分别达到25万亩茶叶、15万亩花卉;特色草食动物出栏量分别山羊达15万只、肉鹅达800万只、肉牛达5万头;名优特鱼养殖面积达到5.8万亩,实现农用地产出(不含林业)达6500元/亩以上。
——农产品品牌效益大幅提升。
到X年,增加名牌产品20个,绿色食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原产地证明商标5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以提高环境资源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南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区、中部现代高效精品农业区、北部优质特色规模农业区三大区域,突出X农业城郊型和生态型两大特色,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
[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排序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2.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
按照“稳粮优经、提升园艺、扩大冬种”的思路,实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安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3个3”(继续推进“三品工程”,围绕X鸡、柑桔、茶叶这“三大主导产业”,争取8至10年内让农民收入达到年均3万)、“3+X”(X鸡、柑橘、茶叶三大支柱产业+X种特色产业)的战略举措,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北部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现有的区域性特色农业,坚持“一乡一品”或“多乡一品”的发展思路和“特色就是优势和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葡萄、蓝莓等采摘型新型小水果。
采取新技术、新措施,加快柑橘产业复兴发展,并进一步挖掘与开发反季节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
打造X优质稻谷现代化生产示范区、X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和北部高端有机米优势片、中部高档精品米优势片(粮食产业“两区两片”),X为核心的“菜篮子”标准化生产连片示范区、X为核心的绿色蔬菜生产连片示范区和X为主的名优蔬菜加工示范基地、X 为主的名优蔬菜现代化生产示范基地、X为主的名优稀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X为主的名优红茶发展核心区、X为主的优质高山茶发展核心区和“X-X-X-X-X”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X台湾现代科技城市农业孵化基地、X南部花卉苗木生产集群基地、X中部花卉苗木交易物流集群基地(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
在X、X、X、X打造高值精品水果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火龙果、葡萄、柠檬、沙糖桔、柑橘、沙田柚等特色品种;在X、X、X、X打造名优特色水果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水晶梨、沙糖桔、沙田柚、鹰嘴桃、X春桔、大果山楂等名优品种,形成水果产业“两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格局。
此外,打造主要生产西洋菜、X、春笋、麻笋、芦笋、冬笋、食用菌、大叶茶等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态种植示范区(以X、X为主),主要生产金银花、百合、溪黄草、铁皮石斛、山苍子等的特色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带(X-X-X-X-X)和蚕桑标准化种养带(X-X 北部-X-X)。
[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3.以“减猪增鸡、发展牛羊、特色渔业”为方向调整畜牧水产结构。
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推动生猪养殖加快转型升级,引导养殖场向适宜养殖区转移,逐步调整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发展规模养殖。
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行动,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大力扶持发展X鸡、X 鹅等家禽行业发展。
其中X鸡要达到1亿只以上,X鹅要达到800万只以上。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实施中央和省级草地畜牧业专项,扶持建设牧草种子繁育场,提高牛羊良种覆盖率,创建一批生产基础好、示范带动强的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
在X重点建设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区、X重点建设节能减排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X重点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示范区(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X、X为核心的肉鹅主产区和“X-X-X-X-X-X-X”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X-X-X”奶牛优势产业带(草食动物“一区两带”),建设以X、X、X为主特色畜禽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主要发展草香猪、瑶土猪、X鸡、梅花猪、三黄土鸡、麻鸭等。
大力发展水产渔业健康养殖,打造X、X名优特色鱼类养殖区,X、X稻田鱼等壮瑤风情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区,“X-X-X-X”桂花鱼、瘦身鱼等高值鱼标准化养殖产业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
[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以绿色生态为核心,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4.切实加强耕地整合和利用。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在推进土地确权的同时,全面开展土地整合整治工作,根据《X市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将群众自发探索和党委政府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当规划师、设计师、整合师,按照“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地平整、机可耕”的标准目标,提高排灌效率,改善机械化耕作条件,促进适度规模的连片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坚决守住耕地质量和数量红线。
[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5.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应用和大力推广各种绿肥回田技术、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配方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
建设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基地和一批农药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共建示范基地,组装集成农作物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蓝色诱杀虫板技术、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
[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6.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贯彻实施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全市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清理整治,开展秸秆禁烧巡查督导,开展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各县(市、区)要密切配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展开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到X 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完成上级下达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等土壤污染防治指标。
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全力推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和大力推广各种绿肥回田技术,开展农业包装物、农膜等难以降解污染物回收集中处置试点,减轻农田工业品垃圾污染,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深入实施世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实施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
启动实施区域循环生态农业项目,组织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7.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深入推进旧村庄和空心村改造,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用好“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农业发展用地,适当给予建设用地指标配套农业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加快推进高标农田、农村道路、饮水、能源、物流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三)以完善经营体系为目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