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摸鱼儿》课件

大学语文《摸鱼儿》课件


• 春意阑珊实则兼指国家大事。风雨、落红、草迷 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侵犯,南宋 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势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廷昏暗,奸佞当权,蔽塞贤 路,志士无路请缨,春意阑珊的种种描写也就有 了象征意味,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前途 暗淡的担忧注意:这里要理解辛弃疾笔下的春意 阑珊并不是一般词人作品中的绮怨和闲愁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暮春、风雨、落红、蛛网、飞絮、陈阿娇、玉环 飞燕、斜阳
• 以婉约的手法表达出作者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 忧愤,对国事的担忧。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 入政治,在惜春、相思题材中写政治主题,非常 少见
对比

破阵子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 同: • 皆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不能实现收
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理想的悲愤心情。
• 异: • 一直露,一曲折 • 一豪放,一婉约
• 作者生平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 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 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 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 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 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 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 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利民。后被诬落职,先后 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 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 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 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内容解说
• 上片:写春意阑珊,抒情主人公惜 春、留春、怨春的复杂情感
• 下片:写美人失意。用后宫三个典故: 陈阿娇、杨玉环、赵飞燕写女子的哀 怨与闲愁。
主题分析
• 1、男女之情,女人失宠的哀怨和闲愁 • 2、身世之感,遭人排挤、报国无门的苦闷 • 3、家国之痛,对国家风雨飘摇的担忧
总结特点
• 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借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义, 将春色融入政治,在芬芳悱恻中,露磊落不平之 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