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_海水“制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制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过程中随时拍摄学生实验照片与视频,在总结化学性质的同时指出实验操作的问题。

【微观探秘——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为什么碳酸钠可以和这些物质反生化学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深入微观世界,揭秘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回归生活——纯碱的用途】多媒体展示碳酸钠在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根据Na2CO3化学性质进一步推测盐的化学性质,认识到这些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观看微课:复分解反应微观探秘。

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与教师讲解认识纯碱的用途。

质的分类,选取有代表性的物质进行实验,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微粒观,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

回归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走进工业——纯碱的制备】在工业上究竟是如何制取纯碱的呢?海水中还有大量的氯化钠,由NaCl 转变为Na2CO3,物质的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由NaCl制Na2CO3,还需要什么原料?视频展示:氨碱法制纯碱。

拓展实验:pH计测定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问题讨论一:氨碱法制纯碱1.食盐水和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为什么?2.如果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损耗,制纯碱的过程中生成的NH3与一开始通入的NH3相比会减少吗?为什么?3.反应过程中哪些副产物可以循环利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

观看“氨碱法制纯碱”实验视频。

认识到小苏打的水溶液也显碱性,但是碱性较弱。

结合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分析问题讨论中的问题,总结氨碱法的优点与不足。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初步形成化学学习元素观。

利用数字化传感器让实验更加直观,高效。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用?问题讨论二: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相比,具体进行了哪些改进,这些改进有什么优点?【反思提升——我的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在这节课你的收获。

结合侯氏制碱法的流程图分析改进后制碱法的优点,体会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钻研的精神。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总结形成分类研究物质的思想,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实质,形成元素守恒的观念,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侯德榜的事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化学学习观念,提升化学科学素养。

[作业]【课后探究】——进一步查阅纯碱的相关资料,拓展所学知识,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海水“制碱”》——学情分析1.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尚不能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考虑物质制取过程中的原料选择问题。

2.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但对于盐的认识非常有限。

虽然已经有了简单的微粒观,但还不能从微粒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另外不能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

3.学生学习了复分解反应,但还不能从离子的角度分析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尚不能从微粒观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海水“制碱”》——效果分析首先是坚持“观念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海水“制碱”为素材,以问题驱动为载体,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与价值观。

第二是以问题作为探究的驱动,遵循从化学知识到生活应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实质的逐层深入的研究思路。

第三,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实验没有一味的知识的落实,而是注重了对物质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的挖掘,运用了观察分析、小组实验、演示实验、拓展实验等多种探究方法,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问题。

最后,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在系统学习化学具体知识过程中形成基本观念,将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有机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不畏艰难、不断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海水“制碱”》——教材分析1.本节课位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常见的酸和碱等内容之后,金属之前,在物质性质研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第八单元的知识结构看,本节内容是继第一节中海水提镁、海水淡化和第二节海水晒盐之后,是海洋化学资源利用的又一个组成部分。

2.本节内容中教材以氨碱法制纯碱和纯碱的性质为素材,重在学习方法、建立观念、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

3.本节内容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建构、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海水“制碱”》——评测练习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B.碳酸钙——大理石——CaOC.氢氧化钠——纯碱——NaOHD.碳酸钠——小苏打——Na2CO32.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A. 用碳酸钙作补钙剂B. 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烹调食物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D.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3.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滴加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说: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较小B.乙同学说:NaHCO3不是纯碱C.丙同学说:析出NaHCO3固体后的溶液中只含氯化铵和氯化钠D.丁同学说:从该反应生成的NaHCO3可以加热制取纯碱5.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碳酸钠,下列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A.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B.加适量氯化钙,过滤后蒸发结晶C.加适量氢氧化钡,过滤后蒸发结晶D.加适量氢氧化钠,过滤后蒸发结晶6.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两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证明,按要求填写:(1)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水“制碱”》——课后反思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建构知识体系。

这意味着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的参加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等教学策略,努力做到“民主开放、自学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互助”。

一、本节教学中的亮点:1.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在纯碱的工业制法部分通过设计问题组,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同时,通过侯德榜的事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价值观。

2.体现“观念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坚持“观念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海水“制碱”为素材,以问题驱动为载体,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与价值观。

针对教学重难点以问题作为探究的驱动,遵循从化学知识到生活应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实质的逐层深入的研究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实验没有一味的知识的落实,而是注重了对物质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的挖掘,运用了观察分析、小组实验、演示实验、拓展实验等多种探究方法,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问题。

整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在系统学习化学具体知识过程中形成基本观念,将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有机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不畏艰难、不断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微视频技术、数字化传感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教学资源。

如引课部分利用“生活小妙招——鉴别真假红酒”,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运用微课程结合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微粒观。

另外,实验过程中采用即时拍照录像的方法规范了学生实验操作。

二、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本节课中还存在的一些遗憾和不足由于录像时间和技术的限制,加上本节课堂容量较大且分组活动较多,很多环节设置上本应更加丰富,特别是结尾部分可以更加“丰满”。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1.继续落实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

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2.联系化学史素材,提升化学知识近年来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科学家的事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自觉运用化学知识。

3.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和“内驱力”,因此我将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海水“制碱”》——课标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