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阳县概况

平阳县概况

平阳县情一、县情介绍平阳县地处温州南部,是全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县,全县陆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辖10镇1民族乡,总人口86万。

平阳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人辈出。

在建县1700多年历史的大地上,不仅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孕育出了大批杰出人才。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清朝思想家宋恕、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誉中外。

尤其是南宋期间,出了3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产生14名武状元,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平阳当时被誉为武状元之乡。

平阳的革命地位突出。

是革命老根据地县,被誉为“浙江延安”,是中共浙江省委的发源地,1939年浙江“省一大”在平阳凤卧召开,曾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红军挺进师的活动中心,刘英、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挺进师在这里打过三年游击战争。

平阳的旅游资源丰富。

集蓝色、绿色、红色与文化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蓝色游有“贝藻王国”和“碧海仙山”美誉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①之①1.西沙群岛,以永兴岛东岛等为代表(南海),2.涠洲岛(广西北海),3.南沙群岛以永暑礁太平岛等为代表(南海),4.澎湖列岛以澎湖岛为代表(台湾海峡),5.南麂岛(浙江温州),6.庙岛列岛(山东长岛),7.普陀山岛(浙江),8.大嵛山(福建福鼎),9.林进屿、南碇岛(福建漳州),10.海陵岛(广东阳江)。

一的南麂列岛,绿色游有以“儒、道、佛”三教荟萃而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等一批特色景区,红色游有浙江平阳革命根据地群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文化游有苏步青故居、棋王碑林、顺溪古建筑群等。

平阳的产业特色鲜明。

形成了机械机电、皮革皮件、塑料包装、服饰服装、家居家具、商务礼品、食品加工、汽摩配等特色产业,取得了“中国皮都”、“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中国马蹄笋之乡”等国家级“金名片”,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平阳的发展潜力巨大。

区位优势不断显现,104国道、甬台温高速、温福高铁贯穿全境,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大大缩短平阳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海涂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海涂围垦项目的加快推进,特别是100多平方公里飞鳌围垦项目的启动,平阳未来的发展空间大幅拓展。

同时,平阳也具有港口优势,鳌江流域是温州三大流域之一,鳌江港是浙江省四大联运港之一,通航能力辐射温州南部四个县。

二、各项基本概况(一)地域、地貌。

平阳县地处温州南部,东面东海,南邻苍南及福建,西靠文成,北接瑞安,境内东南门户南麂列岛至台湾基隆港仅140海里。

呈东西向布置,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23公里,处在飞云江和鳌江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陆域面积105l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

骨干山脉有南雁荡山系和玉苍山系,耸立在境内西南的棋盘山海拔1231.1米,为全县最高峰。

平原占全县面积的33.8%,主要是东北万全平原和东部鳌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最大河流鳌江,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潮涌江之一,是全省八大水系之一。

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

全县常住人口76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36个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约11.7万人。

(二)镇乡。

10个镇1个民族乡,分三个片区,东片区有昆阳、鳌江、万全三镇,中部片区有萧江、麻步两镇,西部片区有水头、腾蛟、山门、顺溪、南雁、青街六个镇(乡)。

2011年5月以来,设立了5个功能区,分别为昆阳中心城区、鳌江新区、万全现代产业新区、北港休闲旅游区和中部新区,其中前3个为“区镇合一”的都市型功能区,后2个为“区镇统分”模式。

全县11个镇(乡)全部纳入功能区管理范围,实现了功能区县域全覆盖。

其中,万全现代产业新区是平阳新一轮工业化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昆阳中心城区致力于打造宜居、宜商、宜创业的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鳌江新区致力打造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区。

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以水头镇为中心,由腾蛟、山门、顺溪、南雁、青街等6镇(乡)组成的,着力打造景美民富的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

中部新区由萧江与麻步两镇组成,着重围绕“产业集聚区、农房集聚区”定位,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中部新型城区。

(三)产业。

工业:形成了机械机电、皮革皮件、塑料包装、宠物用品、商务礼品、服装服饰、汽摩配、家具等特色产业,相继成为“中国皮都”、“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

截至2011年底,机械机电业产值41.11亿元,占规上总产值18.9%;塑编业产值37.91亿元,占17.4%;皮革皮件产值46.46亿元,占21.3%;服装业产值20.3亿元,占9.3%;家具制造业产值3.6亿元,占1.7%;化工业产值10.6亿元,占4.8%;宠物饲料业产值10.9亿元,占5%。

旅游业:旅游资源占全县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绿、红、蓝、古”四色旅游资源。

“绿”,拥有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雁荡山为核心的五大景区,分别是东西洞、顺溪、明王峰、碧海天城、赤岩山五大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南雁自然风光六胜”交相辉映,儒、释、道三教荟萃世所罕见;“红”,有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该旧址在2005年2月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4月,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平阳山门、凤卧一带是该根据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是曾山、刘英、粟裕等同志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蓝”,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海岛之一南麂列岛;“古”,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清朝思想家宋衡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等名人的故里,汇聚了南雁荡山景区儒、释、道等宗教文化,拥有浙南地区最大的古屋群之一平阳顺溪古民居建筑群,单档布袋戏、平阳木偶戏、鳌江大龙等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

农业:全县农保地44.6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7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2.6亿斤,初步形成早香茶、马蹄笋、鸽(肉)蛋、长毛兔、大黄鱼等五大主导产业,被命名为“中国马蹄笋之乡”,南麂岛大黄鱼获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保护。

(四)文化、历史。

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距今1700多年,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历代名人辈出。

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元末画家黄公望、清朝思想家宋衡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南宋期间,我县学风鼎盛、人才辈出、文武并重。

文举方面,出了3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武举方面,南宋48科武举中,平阳产生14名武状元,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平阳当时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在已知的南宋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产生了276名武进士(其中武榜眼5名,武探花6名),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23%多。

(五)发展定位、思路。

“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是:转型发展,跨越崛起,全力打造“温州大都市副中心城市、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新区、浙南闽北生态休闲旅游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一段时间平阳发展的思路,就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抓手,立足五大平台(昆鳌一体、北部崛起、西部振兴、沿江发展、滨海开发),形成四级发展动力,打造八大增长极,通过“十二五”五年努力进入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梯队,实现从欠发达县到全国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一级动力,包括二大板块、二大增长极。

当前已经形成了第一级发展动力。

一是昆鳌新城,将新增2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在温州11个县(市、区)中打造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城市新区之一。

二是万全新区,万全生态新区作为平阳新一轮工业化的主战场,全力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的“三生相融”示范区,打造成为接轨融入温州大都市区的桥头堡、飞云江南岸的中心镇。

2012年形成第二级动力,包括三大增长极。

一是宋埠新兴产业园,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决战新兴产业园,1万亩围垦正有序推进,力争到2015年能够达到1000亿的工业总产值。

二是西湾围垦区,南片和北片加起来共1万亩,其中南片围垦造地已经完成,北片正在造地,拟建设世界温州人家园,吸引300多万在外温州人叶落归根,争取世界温州人大会的永久会址设在西湾。

三是南雁开发,构建“一心五区两网多村”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心就是在水头建设南雁旅游集散中心,五区就是南雁荡山五大景区,两网就是西部交通网(投入10多个亿,13条道路,把五大景区全部连接起来)和绿道网,多村就是搞乡村游。

2013年形成第三级动力,包括二大板块、二大增长极。

一是北港新城,在水头谋划一个5.8平方公里的北港新城,目前寺前小区已经启动建设。

二是中部新城,目前已经在两镇之间规划建设5个平方公里的中部新城,由四条道路围合,分别是57省道复线、104国道大过境、现有的104国道、规划中的萧麻大道,计划于2013年开工,着力打造农房集聚建设区和台商投资区。

第四级动力,包括一个板块、一大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要形成的第四级动力就是滨海开发。

整个“飞鳌”围垦工程可以围100平方公里(15万亩),是平阳“十四五”以后新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

三、具体工作(一)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9亿元,同比增长104.2%,完成投资率达到63.6%。

今年1-5月,累计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2.3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92.5%;工业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14.6%;房地产投资14.7亿元,同比增长-18.4%。

我县抓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以下工作机制。

每月第二周,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对项目建设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月度计划完成30%以下、30%-70%、70%-90%分别列为问题项目、协调项目、督促项目,分别由县长、分管县长、主管部门协调推进。

要求连续两次被列为问题项目的业主单位向县政府常务会议作表态,连续三次被列为问题项目的业主单位在新闻媒体上向全县人民作说明。

强化对镇乡政策处理工作的考核,实行各镇乡政策处理工作考核排名制度,对政策处理进展缓慢的镇乡党委书记,每月要向县委常委扩大会作出情况说明。

针对项目前期工作速度偏慢、深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的各环节穿插进行、并联作业力度,加快项目前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