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
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
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
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 齐读体会情感。
3. 配合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
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
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
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老师板书
讨论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赏析
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学身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
)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唱词。
五、拓展延伸
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说来大家听听。
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
(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
小结: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
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七、板书设计
怀子由——离愁别恨
月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豁达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