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错误!错误!2.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错误!(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提示:没有。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提示:否。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三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我国吸取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史料二反映了“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建设方面成就突出,注意图片的标题。
史料三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大型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呈何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史料三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区域分布特点: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便于接受苏联援助;东北的工业基础较好。
(3)史料三反映出“一五”计划既是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又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主题2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1958年9月1日)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
其中“跃增”一方面说明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脱离社会实际。
解读史料二时注意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史料三是一则图表材料,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曲折发展,工农业生产总值既有上升,也有下降,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史料运用]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及影响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史料三,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核心:大炼钢铁。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为: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3)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56—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事件特征影响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
(3)领导人的错误认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形势恶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
“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9全国卷Ⅰ,312016全国卷Ⅱ,312018全国卷Ⅰ,31全国卷Ⅱ,312015全国卷Ⅰ,312017全国卷Ⅱ,411.(2018·全国卷Ⅱ)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知识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漫画素养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解析“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都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故选B项。
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排除D项。
2.(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知识考查“一五”计划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素养考查历史解释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信息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故A项正确。
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3.(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知识考查“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化建设的比较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