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
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A.人民主权B.依法治国C.以史为鉴D.从严治党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
这表明蒋介石(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C.承认新中国地位D.坚持一个中国论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关键信息“从对立到统一”“20世纪70年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了思想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理念,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排除。
答案为A。
5.(2017·黑龙江大庆月考)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
这表明我国( )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C.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D.“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解析:C 计划经济体制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六个统一”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指导作用,故B项错误;“六个统一”实质是国家指导分配资源的问题,故答案为C项;“六个统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举措,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故D项错误。
6.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
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解析: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D两项排除;1955年底“一五”计划完成51%,1956年由“全国计划会议”安排预定目标,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可知,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逐步建立。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无法判定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排除。
7.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A.90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解析:D 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迅猛发展,为移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改革B.外交政策的调整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D.工作重心的转移解析:D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中美外交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是指我国为了治理和消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混乱,走上实事求是的正常轨道所做的一系列活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必然会导致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
答案为D。
9.(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考猜题卷)“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题干中邓小平的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12月,故D项错误。
1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C 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积极研发国防科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C项正确,D项错误。
11.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解析:D 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全面,排除A、B两项;高等教育改革中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校的改革,都是为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服务,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故答案为D项。
12.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
”这表明“双百”方针(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解析:C “双百”方针只是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并没有开创文艺创作新思路,也没有树立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它只是鼓舞了文艺界人士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去探索、开创新的文艺创作思路和方式,故A、B 两项错误,C项正确。
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早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
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
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
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
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
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