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
一、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方式:首先,在“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方针影响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直接建立外交关系。

此举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是强有力的保证。

其次,先谈判后建交,积极建立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前提要求对方明确“三个是否”。

到1955年底,先后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表明新中国真诚愿意在独立自主和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也表明上述国家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时废除1945年8月14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废。

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苏联将其从日本人在东北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

意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巩对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加速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保障两国安全,以及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施
1953年12月31日印度派代表团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

1954年6月29日,中、印、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对于制止侵略,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缓和紧张局势,保障亚洲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此后中国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有利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

中美大使级会谈
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136次会议,使得两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保持某种接触的联系渠道。

2.美国对朝武装干涉
二战期间,美国就企图把整个朝鲜半岛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控制亚洲和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前哨阵地。

1945年9月8日美国登陆朝鲜,在其操纵下,朝鲜分裂,韩朝分别建立政权。

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

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

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为胜利奠定基础。

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

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吞并朝鲜半岛和扼杀新中国的阴谋,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远东及世界和平,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3.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

美国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

力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

为了把日美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转变为同盟国,美国决定结束对日占领,通过缔结和约使日本恢复所谓的合法地位。

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

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对日和约》同时生效。

和约的生效给日本的独立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但由于《日美安全条约》是个不平等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损害和限制。

对日和约生效后,美国改变对外战略,提出通过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政策”,1954《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两国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美国在东京设立军事顾问团,向日本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加速扶植日本的
军事工业,把日本完全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远东安保体系。

1952年日台谈判,缔结《日台和约》,此举激起中国人民无比愤怒和强烈反对,给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严重障碍,致使战后20多年中,两国不能结束战争状态。

4.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以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为主战场。

美国为推行遏制战略,维护全球战略利益,力图维持并扩大这场战争。

加强对法国军事援助。

1954年艾森豪威尔提出多米诺理论。

为了维护美国在东南亚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美国担心在印度支那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害怕中国革命影响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对美国极为不利的连锁反应。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经长时期争论,于1954年7月21日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协议。

日内瓦协议包括最后宣言,三个停战协定,法国及印支三国政府分别发表的声明。

该协议肯定了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和主权,并给各交战方人民带来了和平,是亚洲和世界人民的胜利,特别是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由于美国等侵朝国家发表了旨在破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共同宣言》,致使朝鲜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从舒曼计划到“伦敦-巴黎”协定
为了保障欧洲地区和平,振兴西欧国家经济,加强在世界上的地位。

西欧各国趋向联合。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该计划选择将德国鲁尔的煤钢资源置于法德两国共管之下,并向所有国家开放,使之成为通向欧洲联合的突破口。

该计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为消除法德之间一切争端创造前提,为西欧联合开辟道路。

1951年4月18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有效促进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

韩战爆发后,美国坚定重新武装西以反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决心。

出于共同反苏的需要,英法两国向美国妥协。

后采取法国总理普利文变通建议,西德以参加欧洲防务集团的方式加入北约,集团对其武装做一定限制。

1952年5月27日,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欧洲军条约》。

韩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缓和,法国民议会于1954年8月否决欧洲防务集团条约,英美两国积极斡旋。

1954年9月伦敦会议,与会九国外长签订一系列协议,连同巴黎会议签订之文件统称“伦敦-巴黎”协定。

1955年5月5日正式生效。

西德正式获得国家主权,
加入北约,完善了美国自四十年代末以来苦心构筑的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集团。

苏联联合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

欧洲东西方的对立便以这两大集团的对峙为主要标志而持续下去。

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机构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之目标是通过逐步消除欧洲各国政治疆界对经济的影响,为在欧洲建立一个持久和紧密的联盟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在整个共同体内赢得和谐发展,促使经济提高,加强各国联系。

其目标为三级火箭:关税同盟,经济同盟,政治同盟。

关税同盟是实施西欧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

其主要内容:成员国之间取消全部关税和贸易限额,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以建立工业品和农产品两个排他性的商品市场。

1962年1月1日,成员国制定共同农业政策。

关税同盟计划和共同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共同市场得以实现。

1958年1月13日,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发生叛乱,戴高乐临危受命出任总理。

上台后,平叛、稳定国内政局、为谋求法国大国地位进行外交政策改革。

其要旨为: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统治,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第三势力,发挥法国的大国作用。

其支柱为:建立法国的核大国地位;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恢复法国完全主权;联合西德在六国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集团;对苏联实行“缓和、谅解和合作”的政策;支持非殖民化,奉行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与美苏争夺第三世界。

戴高乐制定的方针在整个冷战期间成为法国对外政策的行为准则,对增强法国大国地位,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招收内地专业学位硕士生报名、录取情况统计
专业学位教学地点报名总人数
录取人数
联考推免合计
金融北京547363470
苏州4427878应用统计北京8431839税务北京17926834国际商务(经济)北京116281442国际商务(商学)北京9624630保险(财金)北京228513保险精算(统计)北京16336资产评估北京9120121法律(非法学)北京116415722179法律(法学)苏州190293362社会工作苏州213791291汉语国际教育苏州28761667新闻与传播北京2553131文物与博物馆北京3015520工程(软件工程)北京48151025农业推广(农村区域)北京57231033工商管理北京1079376376
公共管理北京9267426100苏州944040
公共管理(教育)北京102525
会计北京62650656苏州21327835
图书情报北京9911920
艺术(音乐)北京20
艺术(美术)北京2810414
艺术(艺术设计)北京31437
合计694512812331514
注:1、报名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准考数据库为准,录取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录取数据库为准;
2、联考、推免数据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