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条约有效期为50年。
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
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
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
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
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
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
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
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
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
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
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
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
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
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
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
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
(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
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
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
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
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
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
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
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
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
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
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至次年5月苏联和美英法就德国的币制改革问题而引起的危机。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内的柏林。
1948年初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
同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
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6月19日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加强管制,以防止苏占区货币流通遭到破坏。
美苏关系开始紧张。
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开会,讨论柏林货币问题,但双方各持己见,竞相宣布在各自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6月24日,苏联宣布中断柏林西区与德境西占区的水陆通道,对柏林实行封锁。
6月25日,美国声称为保证西柏林居民的粮食和必需品供应,对西柏林实施大规模空运,英法随之附和。
美国还调派两个可携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大队进驻英格兰,向苏联进行核威胁。
为解决柏林危机,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谈判,1949年5月,四国代表在纽约达成协议,决定双方于5月12日取消一切封锁,23日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
到此,持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
第二次柏林危机: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
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美英法三国认为这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作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柏林危机。
由于西方态度强硬,苏联被迫退缩。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同意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继续就柏林问题进行谈判。
美苏关系暂时缓和。
1961年初,从民主德国逃往联邦德国的人数激增,其中大部分是从东波林逃到西柏林,这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给民主德国和华约集团造成威胁。
为此苏联再次提出解决柏林问题。
1961年6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议上,赫鲁晓夫提出如果美国在6个月内仍不愿就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单方面采取行动。
美国则宣称为维护西柏林的利益,将不惜一战。
双杠剑拔弩张,形势再度紧张。
美国肯尼迪政府宣布追加国防经费32亿美元,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在西德举行军事演习。
苏联也立即宣布停止红军复员,增加军费1/3,在东德举行军事演习。
8月13日,苏联与民主德国政府对柏林的通道口实行管制,并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一道高3.9米的钢筋水泥墙,即所谓的“柏林墙”。
美国立即向西柏林增派1500人的战斗队,威胁要拆毁柏林墙。
为打破僵局,苏联首先从原立场退却,同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宣布取消年底之前解决的期限。
对此,肯尼迪政府做出响应,双方同意冻结德国问题。
前后持续3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宣告缓解。
柏林墙:原民主德国在苏联和华约组织支持下于1961年建筑的隔离东西柏林的高墙,是德国和欧洲分裂的象征。
波林位于民德境内,原为德国首都。
战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分成东西两个占区。
东柏林在民德成立后成为其首都,而西柏林仍是“西方自由世界”,并有3条铁路,3条公路,2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通往西德。
当时两个柏林之间有开放的边界,为西德利用西柏林向民德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
一些民的公民向往西德的生活,利用西柏林作为桥梁大批流亡西德。
这使东德在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陷入被动。
为了遏制西方“继续利用西柏林作为颠覆民主德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大本营”,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特别法令,在高度保密和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动员大批军警和工人战斗队,于8月12-13日一夜之间环绕西柏林架设起长164公里的铁丝网,从而在西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将整个边界控制起来。
从8月13日开始,民德方面又用钢筋和水泥筑墙取代铁丝网,至8月23日柏林墙一期工程完成。
尽管美,英,法,西德以及西柏林工人在此间和此后多次救民德方面的行动进行抗议,但作为东西方冷战产物和德国分裂的柏林前已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9年11月后,柏林墙随着东德政局的巨变被拆除。
莫洛托夫计划:二战后苏联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