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湖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湖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9高二下·大连会考)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制度是()A . 内外服制度B . 宗法制C . 礼乐制D . 皇帝制2. (2分) (2017高三上·临沂开学考) “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义、礼、智、信皆仁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 . 程颢B . 孔子C . 董仲舒D . 王阳明3.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A . 历史解解释随时代变化面发生变化B .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C .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D .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4. (2分) (2017高一下·福建月考) 唐诗《汴路即事》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A . “市”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B . 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开始兴起C . 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形成D . 政府放开了对市场的严格限制5. (2分) (2019高二下·长春期末)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表1直接反映出清代()表1 “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雍正朝46 3.54乾隆朝64 1.07嘉庆朝100.40A . 赋役制度的改革B . 人身关系的变化C . 土地制度的变革D . 商品经济的发展6. (2分)程颐说:“富,人之所欲也。

苟于义所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志也。

”这一思想()①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②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③体现了程颐的道德价值观④将人欲与天理完全对立起来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7. (2分)“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可能()A . 是大清帝国国歌B . 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期的国歌C . 伪满洲国国歌D . 新中国成立前夕政治协商会议征集的国歌之一8. (2分)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 .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 .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 .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 .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9. (2分)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A . 抗争B . 探索C . 屈辱D . 复兴10. (2分)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A . A—B段B . B—C段C . C—D段D . D—E段11. (2分)《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 . 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B .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 . 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D . 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12. (2分) (2019高一下·息县期中) 电灯、自来水刚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击”,“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这表明近代上海()A . 战乱频仍民生多艰B . 城市设施完善C . 工业文明曾遇阻力D . 市民善于学习西方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13. (15分) (2018高二上·射洪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

”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

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4. (5分)(2017·铁岭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外来词,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5. (20分) (2018高二下·西华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答案:1-1、考点:解析:答案:2-1、考点:解析:答案:3-1、考点:解析:答案:4-1、考点:解析:答案:5-1、考点:解析:答案:6-1、考点:解析:答案:7-1、考点:解析:答案:8-1、考点:解析:答案:9-1、考点:解析:答案:10-1、考点:解析:答案:11-1、考点:解析:答案:12-1、考点:解析: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答案:13-1、答案:13-2、答案:13-3、考点:解析:答案:14-1、考点:解析:答案:15-1、答案:15-2、答案:15-3、答案:15-4、考点:解析: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