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读书笔记【篇一:《全面质量管理》读书心得】《全面质量管理》读书心得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一书的学习,使我对全面质量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通过学习使我更清醒的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推广30多年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也使我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出现的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
现把学到的知识做如下总结: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针对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我国质量专家提出了“三全一多样”的观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这些对全面质量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如下:“四个第一”,即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适用性第一、长远利益第一。
“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综合治理的观点;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观点;下道工序是用户,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的观点;用最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
“四大支柱”,即pdca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是改善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为目的。
质量管理已成为涉及全组织、各层次、多职能活动的一个复杂系统,每一项活动的缺失或不协调都可能使链条断裂,局部的最优也可能让组织付出很高的代价而对组织的整体绩效造成影响。
所以在体系中的五大要素中:人、机、料、法、环中有一项做的不好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等都离不开人,所以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应该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能,并且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
新员工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21世纪的今天教育和培训是现代企业最有意义的投资。
有了优秀的人才,推动全员参与将更有实际意义,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作为生产xx产品的工厂,我们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
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在车间工作的职工,接触最多的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影响生产过程的主要因素就是工艺,工艺的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工艺是用来指导生产的,目前工厂的工艺还有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新产品,有很多零件是急需的,但是只有图纸,没有工艺文件就下发到生产车间生产,给零件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工厂经过几年又好又快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坚持不断地改进。
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国企的优势已经不存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大锅饭的做法已经不适合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
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为工厂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篇二:质量学习心得体会】随心所欲,享受质量管理的乐趣james wang(品质经理、六西格玛黑带) 6sq:您好!非常高兴您接受此次采访。
您是质量管理方面的资深人士,请首先介绍一下您的简历,包括入行的经历、从业时间等细节。
james wang:九六年大学毕业后,在内地一家生产建材的公司工作,在车间做过工人和制图员。
由于公司经营困难,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于九七年年初南下广东。
接下来的三年里,在港资厂从事电源线和接插件产品的可靠性验证和实验室管理,接触到了iso9000体系,基本的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标准化作业,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生涯。
2000年,加入当时世界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ems)企业艾科泰(elcoteq),负责iqc和供应商质量管理;同时为提高语言水平,完成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本科自考并且掌握了广东话(粤语),能和国外和香港同事自由交流。
2002年,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在飞利浦消费电子(philips)谋到了供应商质量管理职位,负责供应商审核,绩效评估与改善,利用产品先期品质计划(apqp)认证元器件,参加六西格玛绿带培训并开展持续改善项目;两年后,转换岗位做采购项目管理,协调采购员和新产品研发组之间的工作。
考虑到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2006年换工作到美资的电子元器件公司普思(pulse),负责亚洲区客户质量和中国研发中心设计质量。
其间,对客户投诉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研发质量保证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运用和理解;同时,完成了南开大学的mba教育,并取得美国质量协会注册质量经理(asq-cmq/oe)和注册六西格玛黑带(asq-cssbb)。
2010年初加入飞利浦照明(philips),从事供应商质量管理。
负责新产品开发质量,供应商选择和发展,六西格玛改善项目等。
另外,作为美国质量协会深圳分会的常务理事,协助组织月度技术交流会并与大家分享质量相关的议题。
6sq:您在欧美知名跨国企业从事研发质量策划,客户及供应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超过十四年的工作经验。
请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这么多年的从业心得。
在工作期间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有哪些收获? james wang:歌德说:“人之所以爱上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品质管理也是一个旅程,其核心精神是持续改善,而改善是无止境的。
我们质量人也是如此,需要不断接受挑战,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沟通技巧,增强实战经验和提高领导力,从而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享受质量管理所带来的种种乐趣。
在研发质量,供应质量和客户质量领域的跨界经验使我对质量有了新的理解。
例如我们开发一个新产品,首先要清楚类似产品在市场上过往的表现和问题,并将它们作为设计失效模式与有效性分析(dfmea)的输入;理解客户的声音(voc),然后通过品质功能展开(qfd)将它转化为产品的规格;接着,将产品的关键品质参数(ctq)确定下来后,要考虑如何将它们植入到原材料要求,生产工艺和控制计划中。
只有融会贯通之后,我们才能将“质量”设计并制造出来,而不是依靠传统的挑选和检验。
谈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便是在04年的时候接受挑战从供应商管理转到采购项目管理。
由于对产品和元器件技术缺乏了解,又对采购流程不熟悉,所以就成了夹心饼。
再加上每个星期要和公司高层开项目会议,那种压力和苦恼是巨大的,曾经有一次我们的一个成本会计在项目会议上被问到不能回答问题而流泪。
虽然一年之后我仍选择了重新回到质量领域中,不过这艰辛的挑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项目成员沟通,如何简明扼要的陈述问题和方案,如何从进度和交期而不仅仅是“质量”的角度考虑问题。
正如前面几位朋友分享的,挑战使我们倍受煎熬,但却让我们印象深刻,快速成长。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6sq:据了解,您是通过自学获得美国质量协会注册质量经理和六西格玛黑带的。
请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成功的关键有哪些?这些资质对您来讲有什么帮助呢?james wang:记得今年二月参加asq和6sq在东莞举办的“全球质量之声”巡讲活动,作为演讲嘉宾,当时我现场做了一个调查。
大概有5%的与会者拥有黑带资质,而且都是通过公司培训或第三方的培训后获得的。
参加公司培训需要绝好的机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参加第三方的培训则价格不菲。
如何能够以最少成本成为六西格玛黑带,正是当前困扰很多质量人的问题。
其实,如果大家有六西格玛项目的经验,可以选择自己报名参加asq的考试。
考试之前必须向asq提供两个六西格玛项目的证明,或者一个六西格玛项目加上三年相近的品质管理经验。
也许大家没有成为黑带之前没有严格按照dmaic的步骤和工具解决问题,但是只要你使用了类似的方法和工具,是有机会通过审核获得考试资格的。
当确认获得考试资格后,就要有详细的复习计划。
建议大家买“注册六西格玛黑带手册”和光盘(模拟题),把书看透同时再多做模拟题,相信具有丰富应考经验的朋友们有很大机会可以通过考试。
这样做总体费用大概在5000元,应该是大部分朋友可以接受的。
当然,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参加一下如asq或6sq的黑带培训,相信可以有额外的收获,也可以增加通过的机会。
很多朋友会问,mba和cssbb, cmq证书有用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通过mba的学习,使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公司理财等的理论和工具有了全面的更深的理解,看待问题的范围和角度也更宽了。
注册六西格玛黑带和质量经理则使我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再次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加以升华,并用以指导将来的实践。
更为重要的,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体系,我真正掌握了dmaic的方法和工具,解决了传统的8d或qcc/kaizen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从而得到公司的认可和自我实现。
这是我们质量人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6sq:很多会员表示在他们企业中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工作并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那么,对于您来说,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您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去克服?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james wang:是的。
因为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工作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意味着变革,很多人需要跳出舒适地带,改变他们的思维和习惯,于是便会有各种阻力。
而对于企业来讲,同样是“适者生存”。
如果我们不能因应客户需求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那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被淘汰。
所以才有“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change isthe only constant)。
在实施精益六西格玛时我们确实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如供应商不相信他们花了几个月解决不了的问题六西格玛就可以解决,坚持要求有技术方面的专家加入项目组才开始;我找遍了公司内部的资源仍然没结果,最后以私人关系找到一个朋友的硕士导师帮忙,才使项目开始。
又例如一个项目在开始时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签好项目计划书大家就开始干活了;等项目“圆满”结束时,供应商却拒绝将节约的成本分享。
最后不得不请求公司的高层帮忙施压才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高层支持。
精益六西格玛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所以必须有高层的支持以获得相应的资源。
否则,很可能使项目“无果而终”。
2.完善的项目计划。